□戴均玺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现代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之本,也是农业的一大基础产业。当今发达国家凭借生物和育种技术的领先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抢占和垄断国际种业市场,一批世界种业巨头已进入我国市场,严重威胁我国种业安全甚至粮食生产安全。我们要认真贯彻种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子发展的意见》和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做强做大现代农作物种业产业,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一)抓规划的实施。省农业厅等部门围绕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高起点、建设大平台、发展前瞻性的原则,从发展高效、生态、低碳、循环农业出发,立足构建产学研结合和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加强种业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种业行业管理体系建设,编制了“十二五”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新一轮农作物种业发展目标、思路和任务,扶持重点和措施。经专家组的论证认定,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体现了浙江特色。各地要以这一规划为导向,结合农业发展特点、趋势和土壤、环境、气候等因素以及种业现状,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投资机制,积极实施粮油、蔬菜瓜果、林木花卉等工程,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培育一批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以及良种良法和标准化的种业示范点,不断做强做大种业产业,提升新品种开发和创新能力,满足我省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民群众对优质高产多抗品种的需求。
(二)抓种业龙头企业发展。种业龙头企业是良种选育和创新的主体,是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关键环节,在上促科研、下带推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勿忘农有限公司和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省级龙头企业不但要立足浙江,更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利用资产重组、控股、参股、兼并、租赁等方式,将本区域内同类种业企业(户)纳入自身的经营体系,形成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相关部门要分门别类,从现有各类种业产业中选出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成长型企业,加以重点扶持培养,扩大企业规模和实力,以破解我省种业企业“低、小、散、弱”的窘境。各地要进一步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强种业的资源整合,针对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杠杆,制订相应优惠政策措施。要鼓励和支持种业企业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提升省内繁育基地、巩固南繁基地、拓展外省繁育基地,并通过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大型种业企业合作,提升我省种业整体水平。
(三)抓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种质资源是一项战略性资源,一旦消失,难以再生。我省地理位置优越,动植物多样性特征明显,林木、农作物、食用菌等种质资源丰富。要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实行资源共享。要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现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库的作用,做好扩容工作,加快珍稀物种、乡土种苗等嫁接、选育和繁育研究,提高品种创新水平。要创新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参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四)抓农作物种业监管。各地要加强种业管理机构建设,依法规范种业监管工作,实行种子许可证制度,加强主要种业审定和认定工作,从严执法,坚决依法打击未经审定(认定)种业经营坑农的行为,保护农民群众利益。要不断完善种子储备制度,在加强现有各类种业检测检疫机构建设的同时,加快食用菌等检测检疫机构建设,完善种业检疫检测体系。要规范和健全各类种苗疫病防控制度,逐步推进各类种业技术标准化,促进种业健康发展。(五)抓农作物种业发展合力的形成。发展种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环节较多,涉及面广,各地要建立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加大投入,破解农作物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实施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程,特别是总结“0406”水稻育种专项计划的实施经验,将其推广到各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种业培育上来。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科技支撑、多方协作”的原则,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改革,创建种业创新和交流展示平台,建设好省级种业创新园,整合农业科研、生产资源,着力推进育种技术创新、育种机制创新和种业主体创新,创制一批生物育种新种质、新材料、新品种,促进农作物种业发展。要充分发挥种业科技人员、农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在优良品种推广中的积极作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省里要加快制订种业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和林木种子种苗、食用菌、果树苗等管理规章,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作者单位: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