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三十年足以沧海变桑田。对我的家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浙中小山村来说,三十年来改变的东西实在太多。今年春节回家,家乡的变化是近几年来最大的一年。
村里大会堂边上,村民们砌坎埋田,平整出了一大片水泥地停车场,外面的车子进来可以舒舒服服地停放了。停车场边上还装上了一整套健身设施,虽然双杠装在了还种着蚕豆的菜地里,但这些与城市小区一样的健身设施,让这个山村有了很多接轨山外世界的气息。
三十年只是我截取的一个时间段,因为限于年龄的关系,再久远的事,我就没什么发言权了。
我老家所在的村子,是兰溪市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这三十年来,村子的变化可谓数不胜数。就拿过年能感受的事情来说,三十年前,几元钱的鞭炮,大家都要算计着买,谢年用几个,除夕用几个,开门用几个,得算好了再买,现在,除夕夜大家用的都是烟花,好几百元一个,年夜饭后,小山村里就会上演一场绚丽的烟花盛会;三十年前,村里还没有电视机,后来有了一两台黑白电视机,大家还只能从屏幕的雪花里找人影,现在,彩电基本普及了,重要的是,现在村民们看的是准数字电视,能收到的台比城里一般人家还多;三十年前,我还是咿呀学语的婴童,如今,同辈人已经当上了村支书,开始担负起山村未来发展的重任。
当然,三十年带给这个山村不都是幸福,也有苦涩。三十年前,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临近乡村村民到山外去都是翻山走路,而我们村正处在大家出山的必经之路上,过往人多,自然地位就高,发展机会也多,如今,随着公路的改善,坐班车越来越方便,到山外去很少有人再走山路了,山村变成了公路末端、交通死角,地位自然一落千丈;三十年前,那时经济还不发达,村民们没什么外出机会,村里人丁兴旺,热热闹闹,现在,能出去的人几乎都出去了,村里的房子几乎十室九空,平常日子整个村子冷冷清清,即便过年,回家的人也没以前多了,而且大多行色匆匆,人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人,村里要做点事情自然是困难重重。
尽管有很多的不利因素,但勤劳淳朴的乡亲们,依然在做着很多努力。这次回乡,大家在把酒叙旧中,也聊到了很多村里发展的事情,有村庄改造的设想,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产业的愿望,这些想法不管有多少可行性,最可贵的是这种不再安于现状,努力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思维。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会、都应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一如村民们淳朴、善良的品质。从家里出来那天,因为路窄,两车交会时,我的车右轮不慎滑进了路边的沟里,前轮直接悬空了,是闻讯自发赶来的十多位村民,硬生生将车子抬了出来。大家都是出门见客的干净衣服,却一个个搞得一身泥泞,我甚至连个谢字都来不及说出口,大家就各自忙去了。
这样的一份份温暖,三十年来一直伴随着山村儿女们走出山村,走向城市。而也正是因为这一份份温暖,无论我们在哪里,这个普通的山村,永远是我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