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我省现代植保建设迈出可喜一步

●一年挽回粮食损失218万吨●部分植物疫情发病率5年最低●检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

  □本报记者 袁 卫
  本报讯 3月14日,记者从全省植保检疫工作会议上获悉,2011年,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和植物疫情发生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我省植保检疫系统在服务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方面仍取得突出成绩,现代植保建设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目前正值我省椪柑旺销时节。连日来,前往衢州市柯城区采购椪柑的客商络绎不绝,每周有5000多吨柑橘出口到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产地收购价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0%以上。柯城区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衢州椪柑之所以在东南亚市场大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区的植保技术服务已覆盖了柑橘黄龙病的防控,以及除草、杀虫等所有植保环节,大大提升了椪柑品质。
  这只是我省植保检疫系统服务现代农业的一个实例。据悉,2011年,我省植保工作经受了新发病虫和突发性病虫成灾风险大、迁飞性害虫局部重发和流行性病害危害较重的多重考验,全省植保检疫系统通过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监控灾变性、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发生态势,科学制定防控方案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农业生产。据统计,2011年全省共发布各类病虫情报1100余期,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320.6万亩,组织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害2.18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18万吨。
  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也有新进展。截至去年底,我省已在11个市、87个县(市、区)设立了1204个疫情监测点,产地、调运和境外引种检疫监管率分别达到95%、100%和100%。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控措施,柑橘黄龙病发病株率去年已控制在1%以下,加拿大一枝黄花发生面积比上年下降16%,梨树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均为2006年以来病情最轻的一年。
  省农业厅副厅长叶新才表示,去年,我省各地结合实际,在建立网络化的植保体系、运用现代化的植保装备、推广多样化的植保技术、推进专业化的植保服务等各个层面和不同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研究,现代植保建设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今年,我省植保检疫系统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依托农业“两区”建设平台,重点抓好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防控、重大植物疫情监控阻截和执法监管、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农药科学使用和安全监管等方面工作,不断提升现代植保建设水平,保证农业安全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