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是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体育教师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由于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奈史密斯所在的训练学校缺乏在室内进行体育活动的球类竞赛项目,他便从当地人用球向桃子筐(当地盛产桃子,各家各户都备有盛桃子的专用篮筐)投射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将两只篮筐分别钉在室内体育馆两端看台的栏杆上,以足球为比赛工具向篮内投掷,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这项运动很快在整个马萨诸塞州风靡起来。不过,在热衷于这一运动的时候,大家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篮板上钉的是真正的篮子,每当球投进的时候,就得有一个人踩在梯子上去把球拿出来。为此,比赛不得不断断续续地进行,缺少了激烈紧张的气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纷纷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取球方法,有一位发明家甚至专门制造了一种机器,在下面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不过,这些方法都没能让比赛真正顺畅起来,尽管取球的时间越来越短,但紧张的比赛还是一次次地被迫中断。
几年后的一天,一个小男孩被父亲牵着从一群正在进行篮球比赛的人旁边经过,看到大人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取球,小男孩奇怪地问父亲:“他们为什么不把篮子的底去掉呢?”这句话正好被一位球员听见,他立即找来一把锯子,把篮子的底儿锯掉,于是,困扰了人们很长时间的取球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去掉篮筐的底,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可是,为什么那么多有识之士都没有想到呢?说白了,是因为我们的思维像篮球一样被筐子的底阻隔在了半空中。于是,我们盲目地去搬梯子、去制造机器……其实,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太多太复杂的事,有些事情之所以复杂,都是人为造成的。生活如筐,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只不过是一把锯子,来锯掉生活中那些阻碍我们的“筐底”。
(摘自《环球人物》张前/文201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