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 卫
立夏时节,百般红紫斗芳菲。行走在浙江田野上,只见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渐趋成熟,稻田碧浪翻滚,苗圃姹紫嫣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产能力越来越强,田野风光越来越美,农民收益越来越好,这是浙江农业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省坚持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上高起点布局,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先后出台了关于土地流转、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些政策发挥了乘数效应,如一只有形之手,有力推动了我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使浙江朝着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方向稳步迈进。
【关键词】 粮食生产【农民心声】“每亩补贴和奖励就有365元,规模种粮有赚头!”
这几天,龙游县种粮大户傅献军整天守在他的早稻田里,施肥、查病、除虫忙得不亦乐乎。今年他种了385亩早稻,还计划种520亩单季稻。说起种粮收益,傅献军以早稻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亩产400公斤计算,除去土地租金、肥料、农药、人工等成本,每亩早稻的净收入100元左右。但更多的收入来自政府补贴和奖励,傅献军说:“现在种早稻,每亩有15元的良种补贴、30元的大户直补、40元的机插补贴、40元的统防统治补贴和240元的订单粮食奖励,光补贴和奖励每亩就有365元。”
就是说,若是风调雨顺,仅早稻一季,他就可以每亩获利465元左右,385亩就是近18万元,加上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收入,确实颇为可观,难怪傅献军一直对种粮情有独钟。
为调动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近年来,浙江在坚决执行中央有关政策的基础上,陆续出台了多个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文件,伴随着提高稻麦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标准等“两提高、两加大、三继续、三确保”等多元扶持政策出台的,是省财政每年数亿元扶持资金的投入。以2011年为例,除5.13亿元省财政的粮食产销扶持资金外,各市、县(市、区)还安排了粮食生产扶持资金4.5亿元,2012年省财政的相关预算更是达到了6.33亿元。
良好的政策挺直了农民种粮的腰杆。据统计,2011年浙江粮食总产量达781万吨,比上年增11万吨,并以亩产407公斤的佳绩,一举摘取了全国早稻平均亩产的桂冠。
【关键词】 农业“两区”【农民心声】“先行区内搞农业,心中有底!”
林化飞是瑞安市金潮港瓯柑精品园的负责人,他从2003年开始种植1120亩有机瓯柑,在2005年尝试开发旅游采摘和农家乐,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产业链的延伸步履维艰。“2010年,省里开始搞农业‘两区’建设,我的园区被纳入‘两区’,这下大变样了,基础条件大幅改善,我下定决心,建起了特色长廊和1400立方米冷库,并增加了果树品种,旅游休闲观光从以前的季节性变成了全年性的,不仅壮大了精品园,还因此帮助周边农民销售了大量的特色农产品。”林化飞说,看到现代农业园区内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打心眼里感到踏实,“政府要把农业‘两区’打造成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我们在先行区里搞农业,心中有底!”
2010年初,省政府办公厅分别下发了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农业“两区”建设工程,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创造性地构建一个平台,用工业园区建设的模式,通过提供政策和服务,将人、财、物等农业生产要素都集聚到这一平台。其中现代农业园区发挥高产高效的功能,粮食生产功能区发挥保障粮食安全的功能。
自此,农业“两区”成了浙江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阵地,各地纷纷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工作体系、资金投入、土地流转、经营机制、管理模式、公共服务等方面探索创新,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浙江以县为统筹平台,要求省级专项资金存量部分的70%统筹用于“两区”建设,农田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优先用于“两区”建设,新增安排省级农口部门扶持产业发展的增量资金全部用于“两区”建设;并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引导和鼓励农业市场主体投身“两区”建设,吸引工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业“两区”。
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2315个,面积245万多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规划面积529万亩;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创建点298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点684个。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关键词】 农业机械【农民心声】“花3000元买价值1万多元的农机,划算!”
4月下旬的一天,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前后陈村农民王伟大到鄞州区农机站办理了购机补贴到位手续,他购置的低速插秧机总价为12500元,享受中央、市、区补贴后,只需自付3200元,这还不包括镇里10%的补贴。“现在劳动力价格一路上涨,直接拉动了种粮成本,用农机具代替劳动力是省工节本的好办法。”王伟大说,尽管通过农业部门的宣传,他知道购买农机具有政府的补贴,但是没有想到补贴力度会这么大,“只要花3000元就能买到1万多元的插秧机,太划算了!”
自2004年《农机化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和范围,有力推动了农机化发展。据统计,2005年至2011年,全省投入农机化资金85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我省购机补贴资金11.7亿元,我省各级财政扶持资金18.3亿元。与此同时,不少乡镇也出台了补贴政策,如鄞州区集士港镇对新添烘干机、插秧机的农机大户,在中央、省、市及区级补贴基础上,再给予全额机价5%—10%的补贴,鄞州区云龙镇对新添高速插秧机的农机大户,每台最高补助1万元,而对购买烘干机的,则在各级补贴后,对剩余额度再补50%。
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提升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推进了我省农机化的大发展。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我省新增各类农业机械装备33.8万台套,超过之前20年的总和;2011年更是突飞猛进,新增22.24万台套。全省拥有农机服务组织5000多家,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1016家,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超过130亿元。2011年,我省粮食综合机械化作业率为64.8%;今年截至5月2日,我省已完成早稻机插面积52.44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万亩。
【关键词】 农业保险【农民心声】“农业保险虽不能锦上添花,却是雪中送炭!”
今年初,诸暨市店口镇三江口村种粮大户姚汉江先在给自己的稻田交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后,才开始春备耕工作。“农业保险一定要保!”姚汉江说,去年6月,在特大暴雨灾害中,他承包的120亩早稻颗粒无收。就在他伤心之际,保险公司送来了4.8万元赔付款,为他恢复生产增添了后劲,“除去政府补贴,一亩水稻只要交2元就可以参加农业保险,一旦遭灾最多却可以获赔400元,绝对值得!”
浙江地处沿海,易受台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侵袭。为加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早在2006年,浙江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并从2009年5月开始在全省推广,以保大灾、保大户、保主要品种。2011年1月,我省又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在提高种植业保险品种费率基础上,对水稻、油菜、蔬菜(瓜果)大棚、林木火灾(包括公益林)、林木综合、露地西瓜、柑橘等7个种植业品种,按照当年种植业保费25%的比例提取资金,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准备金,以备在遭受重大灾害之后帮助农民开展生产自救。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已覆盖了我省所有有农业生产的83个县(市、区),有力支持了灾后农业生产,保障了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