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新品种的创制与转化在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2月,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创新种业成果评价、奖励和利益分配机制”。“十二五”期间,省科技厅将每年安排不少于6500万元的资金用于竹木、花卉等12个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育、新品种选育、保护和推广工作。省林业厅因此专门成立了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近日,参加全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应用交流研讨会的领导、专家,更是为如何发展林木花卉种业献计献策。
商品林良种使用率在80%以上
我国林木育种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培育出了杨树、杉木、落叶松、菊花、百合等一批林木花卉优良品种。林木花卉种苗产业成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率、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据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介绍,近几年,我省积极鼓励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的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获得飞黄玉兰、花仙子和粉宝石等一批经济价值高、性状优良的授权新品种,仅2011年,全省就有20个林业品种通过植物新品种初审。
在加强新品种繁育方面,我省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林木种质资源保育与利用公共平台,建立林木良种基地3万余亩,初步建立起以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核心、省级重点良种基地为骨干、地方和社会办良种为补充的林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全省商品林良种使用率达到80%以上。
在加强植物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方面,我省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重点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珍贵树种、特色经济林良种和观赏植物新品种,扩大良种覆盖面,促进了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产业的发展。2011年,全省种苗花卉生产面积达193万亩,产值达155亿元,产业规模与效益均居全国前列。
林木种苗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面向农业产业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中国林科院院长、研究员张守攻说,林木花卉种业是以林木花卉育种技术为核心,以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为基础,进行新品种研发、种苗生产与销售的相关产业体系。加强林木花卉种业科技创新,对于促进现代林木花卉种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谈到林木花卉种业的发展趋势时,张守攻说,将转基因等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效结合,将高产潜力与资源高效利用、抗逆稳产相结合,快速培育多目标、多性状新品种,是解决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瓶颈最为有效的途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高抗基因的林木花卉新品种,成为保持和提高我国林木花卉种业国际竞争力的热点。
在育种手段上,为克服一个林木育种周期需数十年时间这一瓶颈因素,通过转基因技术、体胚发生技术,加速林木生长,促进早花早实,快速实现世代转换,提高单位时间的遗传增益,成为必然选择。
张守攻说,国外种业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效率的提升,由此培育了一大批规模化、集团化的国际企业集团。随着社会对抗逆性良种、速生优质种苗以及各类观赏花卉苗木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我国林木种苗生产将向多用途、多品种、多规格、多色调、多品味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务之急是加快新品种转化
与一年生或季生农作物不同,林木育种周期长、投入大、收效慢。张守攻认为,应面向生产实际,加强以提高育种效率为主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同时,要加快乡土树种资源的研究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高抗林木新品种,减少对国外品种的依赖。
针对林木良种的生产、使用、推广所经历的“种子、苗子、林子”三个阶段,有关部门要对种子园、母树林、良种基地等给予补贴,确保林木良种选育、生产的可持续性。
张守攻表示,要完善政策激励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林业种业发展模式。积极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林木花卉种业企业建立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种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模式。
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研究员王琦说,品种权人包括科研单位、企业、个人和教学单位4类,以前两者为主。企业是构成品种权使用人的主体,是将新品种推向市场、进行生产的主要力量。而科研单位和个人因受自主开发资金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的影响,倾向于进行品种权转让。
品种权的获得主要有无偿提供、品种权许可和品种权转让三种方式。目前,新品种权应用中存在保护意识不强、转化应用经费不足、转化率低等问题。他建议,设立公益性品种转化应用专项资金,以缓解品种权人创新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以社会公益性品种,如防护林、景观林类品种为培育方向的品种权人,政府更应建立分担机制。同时,要加强新品种转化应用力度。现在品种权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障碍是:新品种的产权流动渠道不畅,供需对接性差,导致授权品种利用率低下。因此,搭建品种权交易信息平台已成为行业的迫切需要。而强化代理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并提供包括育种趋势预测、品种供需状况、受理审批进程以及品种权价值评估等一系列综合信息平台,成为提高新品种交易和应用效率、加快新品种转化应用的基础性任务。 本报记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