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的将来,当你穿上一件衬衫准备出门时,衬衫的成分标签上很可能写着一个新名词——黄草纤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种新型纺织材料是从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农民普遍种植的黄草中提取出来的。
身兼绍兴市东江工艺编织有限公司经理和绍兴市欣浓黄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一身的单兴海说,这几年来,公司和合作社携手合作,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更为可喜的是,他们还从黄草中提取出了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
草编工艺品吸引海外客商目光
几根小小的黄草,经农妇巧手一编,一转眼功夫就成了杯套、酒坛套、小提篮、棋篓、佛珠篓;制作精巧的挎包、龙凤拖鞋等草编工艺品,吸引了海外客商的目光。
黄草是一种野草,草壳可用于造纸,秆茎光滑柔软可编织成各种玲珑精致的生活用品。黄草编织在皋埠镇已有几十年历史,当地很多农民都会这门手艺。以前,由于销售不能保证,只有百来户农户小打小闹地种黄草、编黄草。2001年,在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绍兴市东江工艺编织有限公司带动下,皋埠镇组建了绍兴市欣浓黄草专业合作社,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以企带村、以村扶农、以工富民”的良性发展道路。
如今,黄草织品已形成了拖鞋、凉帽、手提女包、椅垫、杯套、钱袋等10个大类、1500个品种,并以其绿色环保、精致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黄草编织产业已从越城区皋埠镇辐射至绍兴县的富盛镇、陶堰镇和上虞市的岭南乡等地。
据介绍,黄草种植是一年一季,收割完后不会影响晚稻种植。合作社现有社员660名,黄草种植面积3000多亩,其中皋埠镇1000多亩,金华等地有2000多亩。单是黄草种植就可为农民增收约600多万元,而黄草编织平均每人每年还可增收6000元左右。
将黄草纺成丝线
从纺纱、织布到制衣,一件衣服内部交织着五花八门的纤维材料。人们习惯了从棉、麻、毛、丝中提取天然纤维,或用石油化工原料合成纤维。这几年,科学家们又从大豆、竹子等材料中提取纤维。受这个思路的启发,从事10多年黄草编织生意的单兴海打起了黄草的主意。
2005年,单兴海带着皋埠镇生产的一捆黄草找到了杭州林特研究所,要求检测黄草能否用来纺纱。当时的检测结果显示,黄草中单根纤维的长度为1.2毫米,植物纤维含量为55%。研究所给出了答案:完全能够纺出纱来。
也是在2005年,绍兴市越城区科技局举办了科技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活动。这次对接活动后,绍兴市东江工艺编织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启动合作项目——“绿色农业可再生资源三角黄草植物纤维纺织材料的研究开发”。该项目还被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
经过5年的反复实验,研究人员终于将黄草纺成了丝线。单兴海介绍说,先将黄草晒干、打碎,从中提取草浆粕,然后以此为原料,提取纤维素纤维,再经过纺丝成型和后处理工序。黄草纤维就这样诞生了。
2010年5月,这个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的重大科技专项验收。该项目还申请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除了原料天然、可再生,生产过程无污染,黄草纤维做成面料的主要优点是吸汗、透气性好,对身体无害,更容易染色等。
单兴海透露,目前已经自主研发出适合于制备草本植物纤维素纤维的纺丝设备,还新成立了绍兴格润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规划1000吨级产能的生产线。据估算,按照现有生产工艺,2吨干黄草可提取1吨纤维,售价最低能达到每吨2.5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单兴海说,待成衣试生产成功后,合作社计划再发展黄草1.5万亩。因用于纺纱的黄草可由机器收割,不像用来编工艺品的黄草必需人工拔,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