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文摘

赵丽萍和她的“赵氏孤儿”:

20个宝贝一个“家”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半壁店315号,是爱心妈妈赵丽萍及其20个“赵氏孤儿”的“家”。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孩子们有的患有脑瘫、有的患马蹄内翻,都因先天性疾病被父母抛弃,而这个家接纳了他们,这就是“365晨光宝贝之家”。近日,赵丽萍讲述了她和孩子们的故事。
“用爱照亮他们的人生”
  “365晨光之家”“寄居”在一所幼儿园里,3间平房被拾掇得甚为干净。小孤儿的卧室里,是淡粉色的墙壁,淡黄色的柜子,铺满碎花的淡紫色窗帘,印着卡通图案的小被子;活动室则以绿色为主,墙体被漆成绿叶一样的颜色,窗帘是淡绿色的,地上趴着,或跑着,或坐着几个可爱的孩子;卫生间,坐便器是一大一小两个……从“家”里每一处细节都可以感受到“母爱的表达”。
  “我想让他们365天都感受到初升太阳般的温暖和关爱。”赵丽萍说,从2004年带着女儿做志愿者开始,至今她在公益道路上无怨无悔地走过了8年。“8年里,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委屈,但是始终有一种爱的信念在支撑着我前进”。赵丽萍用自己做生意攒的钱先后救助脑瘫孩子100多名,于2010年创办了“365儿童救助基金”和“365晨光宝贝之家”。
  据赵丽萍介绍,“365晨光宝贝之家”目前共寄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福利院的孤残儿童20名,0-10岁的小孤儿有10名,15-22岁的孤儿有10名,大部分都是脑瘫孩子。2011年共帮助孤儿23名,现在有3名大龄孤儿经过学习培训已经就业,成为这个“家”的管理人员或康复师。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帮助这些孩子,用爱温暖他们的心灵,用爱照亮他们的人生。”赵丽萍说。
“舍不得也得空出床位给下一个”
  这群孩子中,有一个小女孩叫白梅。她出生于2008年5月12日,地震让她失去了亲人,雪上加霜的是她患有先天性马蹄内翻,而且病情十分严重。2009年,赵丽萍和白梅曾经所在的福利院签订了协议,把她带到“365晨光宝贝之家”接受相应的康复训练。经过两次手术,白梅的脚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脊椎神经存在问题,她现在只能拱起身子用双手撑地辅助双脚走路。
  照看她的女孩是党小红,和很多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一样,她姓“党”,毕业于民政管理干部学院,专业是社工,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学习治疗脑瘫,因为“在福利院有个妹妹就是这个病。”赵丽萍把她留在身边,希望她能帮忙管理这个大家庭。
  赵丽萍指着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说:“他叫国博睿,因为他来到‘365晨光宝贝之家’的那天正好是下着小雨,所以取名小雨。”小雨因为患有轻度脑瘫被父母抛弃,“365晨光宝贝之家”每天的康复训练对小雨帮助很大,现在的小雨身体基本恢复正常,正等待着收养家庭来接他回家。“舍不得他走,但我们这里就是这样,有疾病的给我们留下,治好了再送走,空出床位给下一个。”
“为将来宁可痛苦一时”
  患有脑瘫的赵亮该做时长为45分钟的康复训练了,康复师是来自青海的21岁大龄孤儿卓玛兰措。卓玛兰措的康复技能很好,赵丽萍经常请康复专家到“家”里来进行培训。
  赵亮,9岁,来自河南焦作,长得虎头虎脑,但脑瘫致使他走路摇摇晃晃,左手也稍微有些不灵活。康复训练一开始只是让腿与身体成直角,亮亮乖乖地躺在地上自己数数,“数到一百下就能换下一个姿势了。”可是接下来的按摩环节就难熬多了,亮亮的额头、后背全是汗珠。他说他疼,抿着嘴强忍着,后来忍不住了,开始哇哇大哭。赵丽萍闻声过来,蹲在他身边说,“你是男子汉,得坚强。我宁可让你痛苦一时也不让你痛苦一辈子。”
  赵丽萍说,她现在关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个是大龄孤儿的心理辅导和技能培养问题。长到18岁的大龄孤儿要走向社会,要培养他们更多的自信和谋生技能,所以得送她们去进修。第二个就是患病小孤儿的救助,把他们接过来,自己筹集善款给他们治疗,治好后再送回原来的福利院。”赵丽萍告诉记者,她的梦想是筹到更多的善款开一家康复教育培训中心,帮助更多的孩子。“目前社会上的大龄孤儿和残疾孩子很多,他们的自卑心理很强,不愿意与外人接触,不愿意自立,我们要真正地去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鼓励他们学习技能,减轻社会的负担,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第一次接触到公益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为了让女儿更懂感恩,赵丽萍决定当志愿者带着女儿去做义工。2008年,她接触到来自东北一个特别贫穷家庭的一对患有脑瘫的双胞胎女孩。赵丽萍帮她们联系到了能免费为其医治的康复机构,然后在治疗期间双胞胎中的姐姐因为突发感冒去世了。“孩子的眼睛没有闭上,我拉着她的手对她说,你是不是不放心妹妹啊?你别怕,我不会放弃她的。孩子的眼皮合上了……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个不能反悔的承诺。”赵丽萍说,“为了一个离去的小天使,我愿意付出一生的爱。”
  赵丽萍用一列火车来形容自己的“家”,“我的家是一辆爱心列车,我是司机,车上载着的我的孩子、义工一直向前走,这个过程中随时可以有人上车、下车,但我要保证这列车一直往前开,不管时快时慢,但绝不能停止。如果有一天有人愿意接替我,我愿意回到车厢中去做服务。”
  (据人民网 李叶/文 2012年5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