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当人们热衷于进乡镇企业做一名工人的时候,他却搞起了牛蛙养殖。为了给牛蛙创造一个阴凉潮湿的生活环境,他在每个养殖塘的垄上种植了葡萄。在精心管理牛蛙的同时,他也细心管理着这些葡萄。然而,一年下来,养牛蛙没赚到钱,种葡萄却收获了1.8万元,这个收入是当时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四五倍。于是,他毅然放弃了牛蛙养殖,全身心投入葡萄种植。他,就是家住海盐县西塘桥刘庄村,现任西塘桥果品合作社理事长的沈卫忠。
勤奋好学,成为种葡萄能手
1995年,沈卫忠放弃牛蛙养殖,向村里承包了10亩地,全都种上了被称为“乒乓葡萄”的藤稔葡萄,后来又陆续扩大到20余亩。为了提高葡萄种植技术,他虚心向同行学习,只要听到谁家的葡萄长势好、产量高、质量好,他都要实地去看看或者上门讨教。一有空就去新华书店,只要看到有关葡萄栽培的书,他就会买来。还报名参加了葡萄栽培技术培训班。就这样,他边学习,边实践,逐渐掌握了一整套葡萄栽培管理技术,成了一名葡萄种植的行家。
沈卫忠深知品种的好坏决定葡萄的品质,为此他十分重视葡萄品种的引进与更新,经过对不同葡萄品种的试种比较,目前,“藤稔”、“醉金香”和“红地球”已成为他葡萄园里的三大当家品种。尤其在“红地球”的栽培上,他成功摸索出一套控制花量、稳定产量、促进早熟、提高糖度的栽培技术,2009年以来,连续3年亩产值突破3万元,遥遥领先于同行。沈卫忠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他的“红地球”栽培技术还引起了县农经局有关领导和葡萄专家杨治元的关注,曾多次前往调研,希望在全县推广。
走进沈卫忠的葡萄园,你会发现每株葡萄的长势都很相似。沈卫忠说,种植葡萄要实现标准化,每个品种的标准各不相同,比如“红地球”这个品种,一亩地种240棵葡萄苗,苗长大后,每棵树上留8根枝条,每根枝条留5串葡萄,每串葡萄不超过50粒,同时,每根枝条的叶片要控制在13到14片,“标准化管理能保证生产的葡萄个大、味甜、外形好”。
乐于助人,帮助村民共同致富
先富起来的沈卫忠并没有忘记帮助周边的乡邻共同致富。对前来取经求教的人,他热情接待,悉心讲解,必要时就上门手把手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一些人也走上了种葡萄的致富路,大宁村村民张掌金就是其中的一位。张掌金原先在西塘桥一企业上班,后来因身体原因不得不辞工回家。在沈卫忠的鼓励和支持下,张掌金种植了2亩葡萄,不久就获得了好收成。2008年,张掌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5亩,如今,他每年的葡萄纯收入都在15万元左右。
2008年,沈卫忠和另外8位种植大户发起成立了西塘桥果品合作社,吸收了周边的101户种植户参加。为了提升合作社的葡萄质量、打响品牌,开始,他在家里办培训班,2009年下半年开始,在西塘桥成校的关心支持下,培训班搬进了成校多媒体教室,他本人也被成校聘请为兼职教师。他除了自己现身说法,把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传授给学员外,还经常邀请县内外专家前来讲课。通过培训,广大社员的栽培技术不断成熟,西塘桥果品合作社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11年,合作社生产的葡萄统一注册了“丰香”商标,今年4月,又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葡萄种植面积也从合作社建立初期的1000亩发展到了2000余亩,平均亩净收益达1.5万元。
随着知名度的扩大,外县甚至外省一些单位也纷纷邀请他去讲课指导。近两年来,他先后受邀到海宁、桐乡、嘉善和福建宁化等地传授经验。为了提高讲课质量,他还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因此,他的课也特别生动,每到一处都深受欢迎。
在帮助社员提高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沈卫忠也不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2010年,他报读了中央电大乡镇企业管理专业大专班,成了一名农民大学生。
凭着执着与努力,沈卫忠先后被评为海盐县葡萄“百千万”工程先进个人、县葡萄“万亩亿元”工程先进个人和嘉兴市农村科技示范户,今年3月,沈卫忠还被推荐为浙江省“十佳农民大学生”候选人。面对荣誉,他没有停步,而是作为一种责任、一种鞭策,去年年底,他又流转了100亩土地,使葡萄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20余亩,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种植。
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