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是全国小麦收割重要时节,跨区作业的大军陆续奔赴麦区。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邓州冬小麦收割存在农机缺口散户驾驶农机驰援一事,颇得好评。散户驰援救急,此事看似不错,其实不然。在某些情况下,散户的确能够发挥救急作用,但其弊端也不小。
散户管理力度不强,跨区作业地随农机手主观想象而定,其结果往往降低单机作业效率,影响整体作业进度,部分地区的机收市场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现象,到头来还是减少了农机手自己的收益。由于散户具有“小而专”的基本特点,他们的市场信息获得能力和竞争能力往往较弱,交易成本较高。最新的夏收信息早已发到各级农业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的散户往往在紧张的夏收时节没有及时获得信息,很难对市场作出正确的判断,其结果是赚钱不多甚至没有赚到钱。
农机跨区作业还是要遵循规模产生效益的道理。在今年浙江省农机跨区作业出征仪式上,海盐久洋农机专业合作社就采取了抱团“出战”的方式,获得了农机管理部门的认同。浙江鼓励农机手参加农机合作社,建立区域合作机制,通过信息共享和统一协调服务,来提升跨区作业的经营效益。
组团跨区既能相互照应,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社的机械和技术优势。依靠农机合作社的群体优势组建队伍,比单打独斗强。精心设计好作业路线图,能使机械流动合理化、收益最大化、服务优良化、转移快速化。此外,合作社对机械作业水平和个体成员都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对于跨区作业的标准和作业质量都有明确统一的内容。这样的集体作业执行起来当然受到农民欢迎,其作业质量也能得到一定保证。
未来农机合作社更可能承担起跨区作业组织者的重要角色。这样绝大多数散户将能够通过身边的跨区作业经纪人,找到一同外出作业的伙伴,同时增加跨区作业计划性、安全性以及规模性。
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