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戴草帽的“水果爱迪生”

——记德清新田农庄总经理佘国兴

  •   这几天,佘国兴又在大棚里做“实验”了,他要尝试把西瓜像葡萄一样“挂”着种。这位德清县雷甸镇双溪村的农民,当年在全县引领大棚育瓜潮流,人称“西瓜大王”,随后创办新田农庄,组建合作社,又与浙江大学的教授一起联袂演绎科技兴农,在江南种出火龙果、开发出低糖西瓜,用蘑菇渣种出甜瓜……圈内人士给了他一个外号——“水果爱迪生”。
    一只西瓜敲开创业之门
      白衬衫,牛仔裤,每次在农庄见到佘国兴,他总是这身打扮。黝黑的皮肤,多年不变的短发,他是获得第二届“湖州十大杰出青年”,第四届“浙江省优秀青年”的农民。
      如今,佘国兴掌管着600多亩的农庄,带领着拥有1000多亩种植面积的合作社。然而,这样一位水果种植界的大腕级人物,在创业之初,仅有1.8亩“试验田”。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在我20岁的时候,父亲、爷爷相继因病去世。家里欠下了几千块钱债务。我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当时家里还有我母亲、我奶奶……”佘国兴说,为了养家,他就把自家一亩八分地利用起来,选择成本较低的西瓜种植,“退一步说,万一失败了,大不了再种别的。”
      第一次扛起养家重任,第一次种起了西瓜,虽然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只有400元,可这成为了他炼成“西瓜大王”的第一步,这一年是1992年。
      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佘国兴的“西瓜致富梦”实现得并不顺利,甚至有些惨烈。由于选择的品种没有优势,扩大种植规模后,佘国兴的收益反而少了。更令他动摇的是,1999年的那场水灾将他的西瓜“全军淹没”。看着一只只浮在水里的西瓜,佘国兴心灰意冷,选择离开伤心地,踏上了经商的征程。
      然而,两年多后,一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瓜地里,“佘国兴回来了!”
    坐立田头洞悉市场风云
    “后来对比了一下,我想适合我的还是搞农业,所以我重新回到农村种瓜,种我喜欢的瓜。”这次回归,佘国兴的心中藏着一张战略图。也许是因为经商期间得到的启发,他在这次重操旧业的过程中,更关注两件事情,一是市场需求,二是农业科技。
      2001年,佘国兴在5亩地上试着用大棚种了西瓜,引得不少周边地区瓜农投来好奇目光。不仅如此,佘国兴还“雇佣”了一批特殊“员工”给他“打工”,它们就是会给花儿授粉的蜜蜂,这大大降低了大棚作业成本。
      佘国兴在这5亩大棚里做着各种“实验”,一项项农业科技被巧妙地运用到了他的西瓜“宝贝”上。当年,他种的大棚西瓜的产量比普通露天西瓜提高了50%,上市时间提前至5月,平均亩产值突破6000元。随后,德清瓜农纷纷效仿佘国兴的种瓜之道。
      越来越注重市场需求的佘国兴,开始细分消费群,针对各类消费群推出产品。“这几年,随着三口之家的‘小家庭’数量增多,市场对小西瓜的需求量增加,我们就推出好几个品种的小西瓜;我们还种过一种叫‘冰雪’的低糖西瓜,是专门针对老年人以及喜欢低糖食品的消费群的;现在年轻的消费者对于甜瓜也不敏感了,流行酸酸甜甜的,我们就种‘风味四号’,这是一种口感很特别的甜瓜…… ”“我们现在已经把市场做得越来越精细,一些小众的消费群我们也在逐个击破。”如今,佘国兴的农庄里每年都会试种水果新品种。那么,他的种植能耐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
    实验室里组建“水果军团”
      2008年,佘国兴从台湾引进了1万棵火龙果幼苗,经过专家指导,终于在4年后,创造了20亩热带火龙果在江南丰收的奇迹。
      给佘国兴指导的专家,来自浙江大学。近年来,湖州市开展市校合作,让佘国兴受益匪浅。与浙江大学合作4年多来,佘国兴的新田农庄已经培育了众多新品种,这为他应对市场组建多样化的“水果军团”提供了基础,也成就了佘国兴“水果爱迪生”的美名。
      去年秋天,本已到了瓜果落市的季节,然而,在新田农庄内却显得生机蓬勃。“我们用蘑菇渣栽培甜瓜,去年第一年试种,成功了,既解决了轮作问题,又实现了错时上市。”佘国兴笑着说。这种利用蘑菇渣栽培瓜果技术被佘国兴看作是一次革命性的挑战。
      “瓜果种植的轮作问题越来越让农民头疼了,像种西瓜,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一年就得换一块地方。”佘国兴说,新基质栽培技术就是能让瓜果种植不用再打“游击战”。“利用种蘑菇的下脚料,作为新基质栽培的原料。专家的这个设计真是绝了!”“在与浙大的合作中,我们也坚持着三条原则。一是品种品质要好,二是产品市场潜力要大,三是新品种要相对好种。”佘国兴说,在校企合作中,新田农庄收益的是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丰厚效益。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