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美华 通讯员 杜 琼
为期5天的第6届国际杂草科学大会6月22日在杭州圆满结束。大会围绕“杂草动态与多样化治理”这一主题,通过论文、墙报及展览等形式,为研究农田杂草与防控的科学家和企业提供一个展示科研新成果、现代控草设备,传播先进杂草防控技术的交流平台。
农田杂草与农作物争肥、争水、争光,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持续提高构成严重威胁。我国正面临着农田杂草,尤其是恶性杂草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抗药性杂草迅猛发展,除草剂药害时有发生的严峻形势。近年来,直播稻田杂草稻、千金子、水竹叶、双穗雀稗、李氏禾等杂草发生严重,华北西北麦田节节麦、日本看麦娘、雀麦等杂草危害触目惊心。其中,小麦主产区播娘蒿、日本看麦娘、猪殃殃等已对主要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播娘蒿和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水平已分别高达1700倍和1200倍;水稻主产区稗草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抗药性,抗性达700多倍。在现有防治水平下,我国每年由于杂草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78亿元。
据悉,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是全球杂草科学研究的新课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在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生物除草剂开发应用和生态控草技术及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杂草防除、检测及其治理中的应用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并针对动态发展的杂草问题提出多元化治理的理念,农艺措施、作物自身和其他生物的控草作用也成为杂草治理研究的热点。
我国的农田杂草治理技术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在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的支持下,“七五”以来我国杂草科学工作者已基本明确了主要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和农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基本明确了我国西北、华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变革后稻田和麦田杂草发生规律与群落演替;明确了稻、麦、油菜田主要杂草稗草雨久花、播娘蒿以及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水平及其抗药性机制。针对农田杂草草相的变化,提出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生态控草与除草剂减量精准使用相结合的多靶标除草剂协调用药技术体系,将化学除草剂单位用量降低20%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国农田杂草防除面积不断扩大,挽回粮食损失1830多亿斤,节省劳动力投入100多亿个工日,直接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
据了解,国际杂草科学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这是首次在亚洲国家召开,本次会议由国际杂草学会、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中国植保学会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500余名学术界代表参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