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水”、“止咳水”、“奶茶”、“咖啡”……光怪陆离的包装下,掩藏着毒品的本质。这些以甲基苯丙胺或氯胺酮等成分为主的新型毒品近年来在青少年中迅速蔓延,青少年对其完全没有设防。一些人深受戕害,甚至为此丢掉了性命。
流动人群渐成“重灾区”
近年来,以甲基苯丙胺兴奋剂为代表的新型毒品迅速蔓延,对青少年的侵蚀程度不断扩大。广东省禁毒委员会介绍,广东省18岁以下的吸毒人员有1836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有1474人,占八成以上,最年轻的吸毒人员未满14岁。
笔者发现,部分流动人员已经成为新型毒品滥用的重灾区。在专门成立新型毒品管理大队的广东省第二戒毒劳教所,新型毒品类强戒人员中,79.02%是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员。
来自贵州遵义的“打工青年”范松柏(化名)今年21岁,14岁初中毕业后来到粤东地区打工,第一次接触“神仙水”、冰毒时才刚满18岁。他回忆说:“当时有几个社会上的朋友打电话叫我去KTV玩,他们在矿泉水瓶里插了一个吸管让我试试,我知道是不好的东西,但是以为吸一次不会上瘾,也就吸了。”
沉迷于吸毒后,范松柏干脆辞掉工作,靠偷盗抢劫获取毒资。2011年5月,范松柏被警方抓获,送入劳教所强制戒毒。“工厂里空虚无聊,当时只是图新鲜、图刺激,没想过吸毒有什么危害。”范松柏含泪说:“我现在觉得很后悔,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与传统毒品海洛因相比,经过“包装”的新型毒品更具迷惑性。笔者在采访中发现,现在很多贩毒人员为了驱除人们对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的反感,往往把新型毒品加工成奶茶、咖啡、绿茶等饮料,称呼为“神仙水”、“咳嗽水”等招摇过市,导致许多新型毒品滥用者误以为新型毒品“根本不算毒品”,容易获取也容易戒断。
事实上,所谓的“神仙水”等新型毒品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毁更为可怕。广州白云自愿戒毒中心院长张希范介绍,新型毒品的制作原料主要是化学制剂,容易引发人体神经中毒,产生过度兴奋或过度抑郁,严重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部分新型毒品滥用者由于神经系统受损产生了暴力倾向和犯罪冲动,其中不少人因吸食过量送命或者因为严重犯罪被判处了死刑。
首次触毒多在娱乐场所
与传统毒品不同,“神仙水”等新型毒品的制造依赖于制毒物质,而这些制毒物质又大多是从麻黄素类复方药品中提取的。
笔者了解到,这些毒品的原材料不少竟然来自药店。从近年破获的制毒贩毒案件来看,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从网络上获得制作毒品的工艺、流程,他们在不同地区的药店大量购买含制毒物品成分的药物,到达一定量后,就在出租屋等地自制毒品。
广东省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少波说,近年来,境外各大毒源地陆海空邮并进,渗透不断加剧;境外人员与国内不法分子相互勾结,大宗跨境走私贩毒案件频发;制造、贩卖、吸食合成毒品问题突出,消费市场及涉及区域持续扩大。
事实上,这些新型毒品的售卖早已有了成熟的渠道以及隐蔽的吸食场所,KTV、酒吧、网吧、舞厅等娱乐场所,是青少年首次触毒的地点,这些场所不仅是吸毒人群惯常混迹之地,更是新型毒品的销售地。
药店-制毒作坊-KTV等娱乐场所-青少年,这成为新型毒品毒害青少年的路线图。尽管这其中有药监、公安、教育、文化等多个部门的监管,但是在暴利的驱动下,犯罪分子不惜铤而走险。
管好化学品源头
新型毒品的日益猖獗,折射出特殊药品和化学品的监管上还存在一些漏洞。专业人士建议,应加强相关药品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药品外流用于加工毒品。
从2010年3月1日起,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局利用现代科技,对部分药剂的流通装上了电子监管系统,对相关药品生产、销售全过程数据链实施闭环实时监控,可倒查追溯问题企业,降低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风险。
专家指出,针对社会对新型毒品危害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公安、教育、宣传、文化、工商等部门必须形成合力,构筑从学校、社区到家庭的安全防线,包括教育部门为中小学生上好禁毒课,妇联从家庭成员宣传教育开始,文化部门对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消费者进行新型毒品知识及其危害性的宣传,做到识毒、知毒、防毒,从治本上控制染毒人群。
一些基层教师还建议,教育部门应将禁毒宣传教育纳入学校法制课程,修编禁毒教材,增加新型毒品的危害性和预防内容,使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更有针对性。 郑天虹 毛一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