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 茹
本报讯 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水底世界也不例外。日前,记者从全省水产种业工作会议上了解到,通过优良品种的开发利用,我省鲟鱼产业从无到有,成为全国最大的鱼籽酱生产加工基地;“失踪”20年的曼氏无针乌贼成为海洋增殖放流主要品种,又重回人们的餐桌;珍稀鱼种“娃娃鱼”也开始出现在了“马大嫂”们的菜篮子里。“十一五”以来,我省水产种苗产业的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到去年底,全省已建成国家级、省级原良种场共31家,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基地36家,初步构建起由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苗种场四个层次组成的水产种苗繁育体系。从这条完整的种苗产业带上,2011年共输出水产苗种2268亿尾,满足了全省480万亩水产养殖和增殖放流苗种需要。
作为科技应用最集中的产业,目前水产种业已成为我省渔业科技的核心领域和战略高地。
胶原蛋白含量是普通中华鳖两倍的“中华鳖日本品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中华鳖高50%的“清溪乌鳖”,是我国目前仅有的两个中华鳖新品种,它们的选育成功,不仅使我省中华鳖产业规模以每年9000余吨的增量迅速发展,生产方式也得到较大改进。目前全省年育苗量已达6500万只,仅苗种产值就达2.7亿元,养殖产值70多亿元,占全省水产养殖总量的22%。
良种的每一次突破,都为渔业产业带来一次巨大飞跃。南美白对虾如今已成为我省除中华鳖之外的第二大主导养殖品种,而它的崛起,正是因为其苗种淡化培育技术的突破。目前我省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已发展到45万亩,产值达35亿元。仅杭州萧山区,每年就可向养殖户提供90亿尾虾苗,成为全国最大的淡化养殖基地。
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赵利民表示,如今种子种苗问题已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事关产业兴衰的战略问题,必须努力做大做强种业主体,创新育种机制,提升育种能力。“十二五”我省水产种苗发展目标已经敲定:建设4个水产遗传育种中心、35个水产原良种场和100个规模化繁育基地,创制4个水产新品种(系),建立125个良种良法示范点,培育30家左右繁育推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水产种业骨干企业和4个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种苗产业带,优质种苗覆盖率达85%以上,新增种苗产值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