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浙江畜牧兽医

浙江鹅业新领军

——记绍兴县天鸿鹅业公司总经理陈永水

联手创业

  中国农大动物育种专业硕士毕业生陈永水,2004年回到家乡绍兴县孙端镇承包了190亩土地,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大学毕业生成立了绍兴县天鸿鹅业公司,种草养鹅。
  从最初的几百只种鹅,发展到目前存栏近3万只种鹅,年孵化苗鹅60万只,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天鸿鹅业”如今已成为集种鹅养殖孵化、商品鹅养殖销售为一体的鹅业龙头企业。
  在近期召开的全省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上,夏宝龙省长点名表扬陈永水是我省回乡创业大学毕业生的优秀代表。
技术突破
  浙东白鹅是独具特色的浙江地方品种,体型中等,早期生长较快,肉质鲜美,是国内广受认可的两个肉鹅品种之一(另一为广东做烧鹅的乌鬃鹅)。但浙东白鹅产蛋量低,繁殖季节性强,加上农民传统的饲养方法落后,零星散养规模小,只用稻谷、糠粉等作为精料,依靠鹅自然孵化等,制约着这个品种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优势的发挥,导致浙东白鹅总产量非常有限,市场供应不均衡,价格季节性波动大,而且缺少加工产品。
  依托自己的专业优势,陈永水带领他的团队科学地分析了浙东白鹅的优缺点和养鹅生产现状,对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多年探索研究,逐步克服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现周年生产。按照传统生产方式,浙东白鹅进入秋季(9月初白露节气前后)开始产蛋,到翌年4月谷雨节气前后陆续停产,商品鹅只有大半年可供应。陈永水利用所学的繁殖学和育种专业知识改造鹅舍,调控鹅的营养水平,满足鹅在春秋冬天产蛋的条件,实现了反季节产蛋。该项技术的突破,使苗鹅均价比正常季节繁殖的提高50%以上,而且克服了浙东白鹅不能周年生产的制约,保证商品鹅四季供应,养种鹅效益明显提高。
  二是提高产蛋性能。产蛋量低是浙东白鹅的缺陷之一,一般养殖每只成年母鹅年产蛋只有32-35枚,导致养种鹅成本高、效益差,一些专养母鹅的规模鹅场只能保本或微利,也导致苗鹅价格长期居高不下,“过年鹅”苗鹅高达每只40元以上。陈永水在对鹅群产蛋量个体详细记录的基础上,选择高产个体,经过近6年努力,组建了400多只高产蛋量的选育鹅群,群体年产蛋量达到42-45枚,最高的达到70多枚,有望突破浙东白鹅产蛋量低的瓶颈。
  三是改进饲养管理。该公司调整鹅的饲料营养,在草料为主的基础上,为种鹅、苗鹅、青年鹅分别制定专门配方,使鹅的生长速度、产蛋量显著提高。该公司还积极应用种草养鹅技术,实践“稻-草-鹅”循环农业技术,公司承包农田,采用一季黑麦草和一季早稻的搭配,部分田种植夏季牧草,既保证养鹅需要的牧草,也自产部分粮食,早稻亩产量达到450-550公斤,黑麦草亩产量达到1.5万-2.0万公斤,一亩地当做3亩用,有效克服了养鹅青料和粮食的矛盾。此外,该公司还采用机器孵化技术,减少母鹅孵化消耗;做好主要鹅病综合防控,70日龄鹅成活率达到93%;推行苗鹅网上饲养,提高苗鹅成活率和工人劳动效率,一个劳动力可管理3000只鹅。
经营拓展
  在经营管理上,陈永水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700余个农户种草养鹅。公司为他们提供种鹅,指导养殖技术,回收商品鹅。
  在产品开发上,除外销苗鹅和商品鹅外,他还开发了“鹅喜蛋”,在一些高档饭店销售,还在嵊州和绍兴设立“老鹅煲”餐饮店,推介鹅肉消费,效益良好。
  如今,该公司的种鹅畅销全国,南销广东、海南,北到黑龙江,西到新疆,扩大了浙东白鹅在全国的影响力。他与全国多个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关生产技术难题,多项研究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2011年,该公司被农业部和财政部认定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国家水禽技术产业体系上海站的鹅育种示范基地。
  对于公司的明天,陈永水充满信心,规划了宏伟的蓝图:继续做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养鹅致富,争取到2016年种鹅存栏突破8万只,年产苗鹅200万只,联结种粮基地1万亩,销售收入破亿元;推进鹅肉深加工,争取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享用到鲜美的小包装冰鲜鹅肉;改造现有浙东白鹅的缺点,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挖掘鹅文化,争取把绍兴营造成全国一流的鹅业中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