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产业

借他山之石 兴浙江农业

  □本报记者 袁 卫
  尽管7月骄阳红似火,但浙江省的一支现代农业考察队伍仍冒着酷暑,穿梭在鲁苏沪大地……
  7月10日-14日,省农业厅组织全省11个市的农业局长和部分处室负责人,由农业厅党组书记、厅长史济锡带队,实地考察了山东、江苏、上海的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以学习先进经验,取长补短,更好更快地实现浙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齐鲁大地上的一只只大棚,犹如一座座绿色工厂,正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类时鲜蔬菜,销往全国各地;秦淮河畔的良田上绿意盎然,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黄浦江岸的设施农业,则书写着农业产值“40亩>3万亩”的奇迹。
  望着这一切,人们由衷地感慨:现代农业魅力无穷!
揣着“硬任务”考察
  今年5月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我省农业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层次全面提升”的新要求。这对全省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和动力:浙江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已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形势下,面对土地、劳动力等资源要素的制约,要想更上层楼,谈何容易!
  为了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省农业厅党组经过深思熟虑,决定组织一支农业考察组赴山东、江苏、上海三地学习考察。理由很简单:山东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江苏农业的整体现代化水平、上海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都位居全国前列,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考察的任务也很明确,就是要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虚心学习并认真吸取他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经验,为浙江农业发展助力。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全省11个市的农业局长外出考察,这在我省农业系统尚属首次。
  短短5天时间,考察组行程2800多公里,先后考察了3省(市)8县(市、区)的近20个点。在山东,如火的骄阳没有挡住他们考察的脚步,他们为寿光市的蔬菜产业化水平而惊叹,为泰州市宝来利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高科技农业而折服,亦从山东打造粮食大省、棉花大省、蔬菜大省、水果大省、渔业大省、农产品加工大省和农业贸易大省的经验中获益良多;在南京的苏浙两省农业工作座谈会上,他们用心倾听,奋笔疾书,生怕漏记了江苏的任何一点经验,在常熟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他们仔细搜寻着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过人之处,并大量搜集资料,以备回去后消化吸收;在上海,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的大棚和现代渔业养殖基地没有吓退考察组成员,他们从占地面积仅有40亩、日均产值却高达近百万元的秦皇山渔业公司,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巨大生产力,从全程采用流水线标准化作业的鑫博海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学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及配送、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新理念和操作模式。
带着“显微镜”学习
  除了认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思路,考察组成员们对山东、江苏、上海等地农业发展中的一些细节也不肯错过,或拿出相机拍摄,或拉着当地农业部门负责人,问个不停。江苏省农委办公室主任唐明珍坦言,他接待过不少考察组,但考察如此认真的,他还是头一回遇到:“很明显,你们是真正怀着学习的态度,来取经的。”
  在上海农科院绿叶菜产业技术体系的试验区——奉贤区庄行综合试验站内,一台小青菜收割机引起了考察组的极大兴趣。在了解到该试验区通过农机与农艺结合,有效解决了绿叶菜机收技术难题,实现了蔬菜采收半机械化后,省农机局局长杨大海兴奋不已,表示这项技术简单易学,在浙江极具推广价值。他掏出手机拍下了机器的照片,还要记者帮他拍一组全方位的机器照片,表示回去后要好好研究。
  在江苏省省级稻麦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考察时,田头一块不起眼的农机下机坡引起了省农业厅农作局局长孙健的注意。他仔细用脚步测量了下机坡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了下机坡带有防滑条的设计方法。他说,我们省内粮食功能区内,有不少田埂边也设计了下机坡,但大多是又窄又小,农机上下田并不方便,江苏这片农田的基础设施中建有高标准下机坡,值得学习。同时,他还认为,当地把田块整理成长方形的做法,有利于机械化操作,浙江可学且能学。
  而参观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内的中国畜牧文化展览馆这一安排,则让衢州市农业局局长姚小毛大呼不虚此行。因为该展览馆通过卡通图片、触摸屏、录像以及互动游戏等喜闻乐见的方式,集中展示展出了生猪、奶牛、鸡、鸭等畜禽的生长过程、生理特点以及整个产业的发展历史。姚小毛表示,这样的展览馆,把畜牧业和农业文化紧密结合,既能充当畜禽养殖的活教材,又可作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参观点,可谓一举多得。遗憾的是,衢州作为畜禽养殖大市,目前还没有类似的点,他希望通过努力,衢州也能在畜牧文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结束考察返杭时,记者发现每一位考察组成员都搜集了厚厚一叠资料,态度之认真、收获之丰富可见一斑。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杨建明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这样的考察太难得了,可惜时间太短了,很多好经验,还需要回去慢慢琢磨才能消化吸收。这趟出来考察,比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强了许多倍。”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怀着“必胜心”发展
  考察组成员普遍认为,考察增长了见识,也看到了差距,具有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综合鲁苏沪三地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是要坚定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上海、江苏、山东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他们都坚持了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上海市认为“没有农业的城市就是没有生命的城市”,为实现“人、田、水”的和谐发展,他们坚持了“1%产值,100%努力”的做法。江苏省坚持将农业比作陀螺的“尖”,尽管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越来越像陀螺“尖,但陀螺无“尖”不转,而二、三产业则是陀螺的“身”,“身”大惯性大,转得才快,农业份额越小,承载量越重。
  二是要增加政府投入,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农业发展底子薄,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如山东的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江苏的高标准现代农田、上海的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的猪舍等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来自政府投资,此举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使农业经营主体得以轻装上阵。
  三是要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浙江人多地少,面对土地资源不足的制约,加大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力度、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是唯一出路。这方面,上海秦皇山渔业公司、山东宝来利来生物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含量的农业企业已经给出了明证。同时,面对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实际,使用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法,也能有效节约发展成本。如江苏最大的连片设施农业基地——常熟市董浜镇,操作员坐在智慧农业服务中心里,就能用电脑或手机操作全镇的节水灌溉泵站,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支出。“坐在家里想想我们还不错,出来看看才发现,很多地方人家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但是,只要我们虚心学习,扬长补短,必定能使浙江农业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省农业厅计财处处长徐建华如是说,受到了触动的考察组成员们纷纷表示,我们既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和过人之处,也要充分发挥浙江自身在人才、区域、农业品牌、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购买力等方面的优势,必定能使浙江现代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次考察,尽管时间非常有限,但是,我们抱着虚心学习、认真学习的态度,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也明确了方向,我们一定要学以致用,真抓实干,把山东、江苏、上海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与浙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从而真正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建设而努力!”史济锡的话,铿锵有力。
  诚如前人所言:方向对了,何惧路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