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有2.6亿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导致死亡已占到总死亡人数的85%。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80%家庭的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未来20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者人数将增长一到两倍。
慢性疾病的高发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日常饮食方面,除了每天摄入的食盐超标,食用油也处于超标状态。
浙江人吃油超标一半
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监测所一直在对我省居民的膳食状况作跟踪记录,其中就有一项针对食用油的调查。“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居民食用油的用量一直在上升。”营养与食品卫生监测所所长章荣华说。
调查发现,我省城乡居民从1984到2009年的25年中,食用油摄入量持续上升,每人每天摄入量分别为1984年21.7克
(植物油16.4克、动物油5.3克)、1992年26.0克(植物油14.2克、动物油11.8克)、2002年32.8克(植物油27.2克、动物油5.6克)、2009年42.8克(植物油38.8克、动物油4.0克)。
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食用油推荐摄入量为25-30克,目前我省居民食用油摄入量已超出标准上限43%,几乎超标一半。
符合规范的每人每天用油量怎么计算呢?章所长打了个比方,每户人家里几乎都有那种白色的陶瓷汤勺,这种汤勺盛3勺,大概是25克油。这些油漫过普通圆底炒锅三四厘米,用这些油炒个番茄炒蛋还不够,如果一顿饭3个人吃,每个人吃一道菜,就把一天的食用油摄入量指标用完了。
吃油多相当于吃脂肪多
食物中脂肪的绝大多数来源于动物性食物、食用油、豆类和坚果,所以说,吃油多一定程度上就是吃脂肪多了。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合理膳食模式中,脂肪的供能比为20%-30%。“脂肪供能比是人通过摄入某些物质获取能量的比例,如果某些物质的供能比过高,就是说吃这种物质吃得太多了。”章荣华说。
据省疾控中心2009年做的居民食用摄入情况调查,我省居民脂肪供能比43.51%,高于标准。
动物脂肪在室温下成固态,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含有胆固醇;植物油在室温下是液态,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不含胆固醇。动物油脂摄入过多,会增加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高油饮食容易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摄入过量的食用油,危害显而易见。省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监测所周标博士说,想象一下,你喝入一勺油,油脂进入肠胃,消耗掉一部分,多余的油又在身体内转化成脂肪,造成肥胖;油脂进入血管,形成粥样斑块,堵塞血管,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堵住,就有了冠心病,严重的会引发心肌梗死,脑子里的动脉堵住,就会引发缺血性脑中风;血液里的血脂过多,属于表现为血脂异常的代谢综合征。
省疾控中心慢性病预防控制研究组在2010年6月—2011年10月做了浙江省代谢综合征现患病率调查,涉及全省15个县(市、区)7222户家庭的17437名成年常住居民,结果显示,几乎一半的浙江人都血脂异常。
“血脂是进食油脂类食物最明显的指征,吃脂肪类食物多了,血脂自然会高。”周标博士说。
浙江人喜欢吃调和油、菜籽油,专家认为橄榄油和山茶油最好
市面上有各种食用油:大豆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橄榄油、山茶油、调和油等。
省疾控中心关于浙江居民食用油的调查,也记录了大家的用油习惯——
在食用油种类选择上,以调和油(13.7克/天,下同)和菜籽油(11.3克)为主;从消费量名列前三位的食用油来看,城市依次为调和油(16.5克)、大豆油(6.6克)、玉米油(4.8克),农村依次为菜籽油(18.5克)、调和油(11.5克)、猪油(6.9克)。
哪种油比较好呢?周标说,总体来看,植物油比动物油好,植物油又分木本植物的油和草本植物的油,木本植物的油较好。
最好的食用油是橄榄油和山茶油,这些食用油主要含有多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和“阿尔法”-亚麻酸等,人体如果长期缺乏必需脂肪酸,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伤口愈合、视力、脑功能和心血管健康。
每种油都要吃一点,家里不妨买个有刻度的油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介绍了每种食用油的特性——玉米油、葵花籽油富含亚油酸,大豆油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山茶油含有维生素E,花生油含有较多的锌。
周标建议,大家不要认准一种油来吃,最好以橄榄油、山茶油等木本植物油为主,搭配其他植物油来吃。不过这两种油价格贵,建议选择品质高一点的“调和油”,它营养较丰富。
有没有办法控制家庭食用油的摄入量?周标讲了自己的经验:“我经常劝妈妈,油要少一点少一点,妈妈说油量很难控制。我在超市里看到一种有刻度的油壶,每次倒多少都看得见,这样有利于控制油量。”
家里如果有心脏病、代谢综合征的病人,建议在油壶上贴个小标签,写上“油要少吃”,每次烧菜时都看到,用油量自然会少下来。 王真 江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