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本报讯 眼下正是葡萄上市时节。每天一大早,诸暨市安华镇蓝岛果业的理事长洪伟校,都会把刚刚摘下的葡萄送到镇上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检测。“我们镇农产品管理非常严,像蓝岛这样的大户,每批次葡萄上市之前都需要来我们这里做检测,只要15分钟,就可以检测出农药残留量。”检测员周诚程告诉记者,不仅如此,从4月初葡萄小苗开始,到七八月份正式采摘,4个多月里,葡萄先后要做20多次检测。“蓝岛合作社送来检测的葡萄品种就多达8个,每个跟踪检测都在10次以上,最多的‘夏黑’甚至达到了22次,若发现农药残留量超标,我们会立即要求农户停止采摘和销售,并在第一时间上报农业主管部门。”周诚程说。
如今,在诸暨,像这样的乡镇农产品检测室已经有31个,覆盖了当地所有乡镇。除了合作社主动送检,当地的市、镇两级农业部门还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我们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对生产各个环节进行认真记录,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管理、农药肥料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诸暨市农业局负责人说,此外,省里每个季度也会有一次抽检,再加上各类专项抽查,从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今年上半年,我厅共抽检蔬菜、畜产品、草莓、茶叶、水果等主要农产品3550批次,平均合格率98.4%。”省农业厅质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这些遍布各乡镇的质量安全检测室,从源头上保障了我省农产品的安全。
据悉,自7月15日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正式启动以来,省农业厅组织了“千人进万社”、农产品质量大抽检、种养殖环节执法等一系列专项活动,从生产源头抓起,强化了对生产主体、生产材料、生产过程的监督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