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回眸国徽设计的若干细节

  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第63个国庆节。60多年前,国徽是怎样设计出来的?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开国大典上?其设计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本文试作梳理分析。
(一)
  开国大典之前,国徽图案的征稿工作与国旗图案和国歌词谱的征稿同时进行,并明确提出了对国徽设计的要求:“(甲)中国特征;(乙)政权特征;(丙)形式须庄严富丽。”
  1949年8月5日,政协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决定聘请徐悲鸿、梁思成、艾青三位专家为国旗国徽初选委员会顾问。截至8月20日,共收到应征国徽图案稿件112件,各种图900余幅。其中有清华大学营建系的10个方案,有中央美术学院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著名教授及政协工作人员钟灵的方案。但征稿国徽图案与国旗图案相比,不仅数量上悬殊,且在构思上也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应征者多数把“国徽”想象或设计为普通的证章或是纪念章,难以反映新中国对国徽的要求。
  8月24日,第六小组开始讨论国徽应征图稿。大家认为“收到的作品太少,且也无可采用者”。最后的意见是“另请专家拟制。俟收到图案之后,再行提请决定”。
  9月初,毛泽东也认为不够理想,并谈了自己的意见:“国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农联盟,但在国徽上应当表明。”9月25日,张仃、钟灵提出了五个与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图案,说明书写道:“齿轮、嘉禾的结合,代表工农联盟。”“衬景及五角红星,代表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及共产主义的光芒普照全球。”“地球上面将我国版图显露出来,表现了我国特征——地域辽阔广大。”为叙述方便,本文将这一方案称为第一基本稿,创意在于:后定型于国徽上的齿轮、嘉禾结合和五角星。
  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对国徽应征图稿仍不满意。毛泽东也感到这件事不能急,他说:“国旗已经决定了,国徽是否可以慢一点决定。”大会主席团最后议定,邀请专家另行设计国徽图案。清华大学教授林徽因、莫宗江提出的国徽图案,也被要求修改并参加复选。在此称为第二基本稿,创意在于:后定型于国徽上的天安门和五角星的基本定位。
  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国旗、国都、纪年、国歌词谱四个决议案。国徽方案暂缺。这样,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历史镜头中的天安门城楼上没有出现国徽。
(二)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有国徽。图案是左边一支麦穗和右边一支稻穗(有时简化为左右各一支带芒的麦穗)组成圆环状,这两支嘉禾(稻麦穗)上部相会处有一个五角星,两支嘉禾环绕中是一个圆形地球仪图案,地球仪图案上是镰刀锤头图案。这个图案,对18年后设计新中国国徽具有重要的思想导向和图案定式作用。
  1949年10月23日,林徽因、莫宗江提出的国徽图案,经过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的协助,又提出修改方案:“拟制国徽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在此称为第三基本稿,创意在于:后定型于国徽上的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
  1950年元旦刚过,国徽设计工作全面展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决定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
  不久,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提出一个仿政协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国徽图案。在此称为第四基本稿,创意在于:后定型于国徽上的以天安门为图案主要内容。
  1950年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对中央美术学院专家提出的“仿会徽形式而以天安门为主要内容”的图案进行讨论,商议修改的基本路子。6月15日,中央美术学院张仃拿出了新设计的国徽图案,并写出说明书:“一、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三、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五千年文化和伟大、坚强、英雄祖国的象征。”
  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经过几轮设计,反复修改,拿出了新的国徽图案,代表工农联盟的三个基本元素(工、农、联合)、四个基本构件(齿轮、麦穗、稻穗、红绶带)的组合布局,独具匠心。一是齿轮的设计。从原方案看(本文所称的第三基本稿),图案低端中心位置最初设计的是圆形的玉璧或大空的玉瑗,现在简化改变为圆形的齿轮,既体现了工人阶级在新中国国体中重要地位的喻义,也隐玉瑗于齿轮中,优化发展了红绶穿瑗成整体图案的原创意思路。二是嘉禾的设计。考虑到中国北方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则是稻谷,不能只出现任何一种农作物,两种农作物都必须表现出,因此在图案设计中把麦穗、稻穗各分作两束,在图案中分为内外两圈。外圈为麦穗,内圈为稻穗。为了避免在视觉上产生散乱的感觉,巧妙地用由齿轮中心穿出的延长绶带捆扎的方法,使两束稻麦穗形成一个整体出现在图案中。这个设计元素的灵感,显然来源或参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的图案。
  6月20日,政协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专题讨论国徽方案,最终确定清华大学营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设计的国徽方案中选。
  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正式决定了国徽的图案。1950年9月20日,毛泽东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庄严、神圣、富丽而且完美无瑕的国徽,在1950年国庆节挂上天安门城楼。
  (摘自《北京日报》陈宇/文2012年9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