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多月以来,嘉兴地区首创的桐乡农产品配送模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于农产品配送就是买菜、送菜上门的固有想法。目前,桐乡市12所学校、1.3万名师生提前享受到了绿色农产品配送带来的实惠。
由桐乡市供销社组建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设有展示直销区、配送待发区及1500吨储藏能力的冷藏保鲜库等,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据桐乡市供销社副主任金声扬介绍,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通过直接联结基地,让基地到餐桌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了。
基地农产品,先过“体检”关
凌晨3时,桐城还沉浸在夜色中。一辆装满地蒲、番茄的面包车从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的一个蔬菜基地出发,缓缓驶向位于市区世纪大道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
早晨7时,桐乡六中两个校区的后勤人员从绿色配送车上卸下一筐筐刨好皮、切好块的地蒲,洗干净的番茄,还有分好类的夹心肉、排肉,在筐上还附带着一张蔬菜农残检测报告。
7时30分,原本喧闹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恢复平静,场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总经理赵羽说:“和传统农产品配送最本质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拿到毛菜到送出净菜这几个小时里。”
清晨,配送中心的工人接下毛菜后,首先对蔬菜进行“体检”,检测农残含量是否达标。“体检”过关的蔬菜送入清洗车间,一条专业的清洗作业流水线整装待命。随后,工人按照不同的蔬菜种类进行切割处理。“除了加工蔬菜,现在工人每天还要切割几百公斤肉类。”这项工作更为精细。笔者看到,在肉类加工车间的墙上,夹了厚厚一叠采购单,这些都是学校提前一天发来的需求清单。仅猪肉,单子上就分门别类地写着:夹心肉、坐臀肉、筒骨、仔排等。
等所有原材料处理完毕,一筐筐用保鲜膜隔离的半成品就运到配送待发区。待发区内立着很多牌子,上面写有各个单位的名字,配送员将菜逐一分配好,静静等待着配送车的到来。
金声扬表示,等配送中心运行上轨后,服务范围将逐步铺开,除了学校,还要向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配送,力争解决更多人“安全吃、吃实惠”的问题。
想吃放心菜,一个电话解决
周老师在桐乡某小学负责后勤,原来每天要向3个以上农产品经销商订菜,选择市供销社的农产品配送后,周老师最深的感触就是“省事不少”。
周老师说,原来学校通过招标方式寻求经销商,但他们的服务相对粗放。“现在一天只要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第二天的供菜问题,而且送来的菜都是半成品,厨师可以直接下锅,更重要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形成追溯机制,让学校吃了定心丸。”
现在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要在效益和社会公益上作出平衡。“在农产品定价上,我们尽量跟市场价靠近,甚至比市场价还低。”金声扬表示,要通过平价手段让安全配送植入市民的心坎里。
在配送中心,刚刚招来的营养师准备上岗了,营养师将根据不同的人群合理定制菜谱提供给各个单位。“以后要逐步从按单配送向个性化配送转变,让老百姓既吃得安全还要吃得健康。”赵羽说。
合作社农户,集体当股东
今年,桐乡市高桥镇骑力村几位农民种了5亩松花菜,10月底才收获,但现在已经找到了买家。日前,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董事长徐建荣和农民签定协议,将按市场价统一收购,这让首次试水新品种蔬菜的农民安心不少。“除了给市民送去安全和便捷,也要为农民畅通销售渠道。”徐建荣说,这是配送中心承担社会责任的另一体现。
据了解,配送中心已和全市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基地建立了配供关系。“随着配送业务的增多,以后还要辐射到更多的合作社及大户。”徐建荣说,争取实现桐乡农产品全部本地供给。
成为配送中心直供点,对于凤鸣街道路家园村蔬菜基地的菜农来说,生活方式和生产结构都将发生改变。
以前,每当蔬菜上市季节,路家园村的菜农凌晨2时就要开着电动车进城卖菜,辛苦不说,价格也不能保证。如今,和配送中心签下订单,就可以足不出户卖菜。在价格上,菜农也有了一定主动权,“菜农多了一条销售新渠道。”村支部书记路利荣说,这种“农户+基地+公司”的合作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既解决了菜农卖菜难的问题,也增加了收入。
现在,路家园蔬菜专业合作社、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等4个合作社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配送中心的股东,每年都能拿到一定比例的分红。
从供给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走南闯北的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永根也是头回碰到,他说:“积极性高了,对自身的要求也高了。”张永根和几个合作社达成一致想法,股东合作社要发挥带头作用,在生产上严以律己。
徐建荣说,一切的创新都是为了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让市民吃到放心菜,让农民钱袋更鼓。
沈怡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