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
毛竹覆盖应掌握这些关键技术
毛竹覆盖是一项新的培育技术。对立竹量在每亩160-180株左右、地势平坦的毛竹丰产笋用林进行覆盖,可使春笋的出笋期提前50天左右,每亩竹笋产量可达到1000公斤,亩产值近2万元。
下面介绍一下其中几个技术关键点:
地点选择:要求竹林所处位置坡度平缓、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交通较为便利。
竹林选择:应选择亩产春笋至少在1000公斤以上、冬笋80公斤以上的毛竹笋用林或笋竹两用林;竹林长势良好,无病虫害;注意大小年;立竹量为每亩160-180株,要求立竹胸径以7—9厘米为主,分布均匀;1度、2度、3度竹的比例为4∶4∶2。
日常管理:注意做好施肥、松土、水分、竹鞭处理等工作。
松土二次(一深一浅):第一次为深松土,时间在5月底6月初(春笋结束到入梅前),每亩毛竹林施入有机肥15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并进行林地深翻,翻土深度20—30厘米,但不要伤到竹鞭。深翻后,使竹林地呈“海绵状”,但要挖去老鞭、死鞭、霉鞭和细弱浅鞭。
第二次为浅松土,时间在9月份(覆盖前50—60天),深度不超过20厘米,并施有机肥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
水分管理:每年7—9月,一般为高温干旱天气,水分消耗量大,如遇15天以上晴旱无雨,地表深度开裂,地块僵硬,应及时浇水(浇透),以促进毛竹的正常生长。
在梅雨季或台风季节,如遇雨水过多,林地积水,要及时排水,尤其是地势较低或较平的竹林。
竹鞭处理:一般在6—8月进行,结合鞭笋挖掘进行断鞭。
覆盖前的准备:
材料准备:每亩材料用量为稻草5000公斤(约6—8亩稻田的量),砻糠5000公斤(500—600包),有机肥(鸡粪等)4000—5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砻糠要注意防雨防潮。
竹林浇水:覆盖前对林地进行灌溉,至浇透为止,最好浇3遍(也可在雨后覆盖)。
覆盖时间:一般为11月上中旬(今年可以在11月中下旬)。
覆盖方法:
覆盖材料分别为稻草(下层)和砻糠(上层),覆盖厚度一般为稻草20-25厘米、砻糠20-25厘米。厚度的控制,最好标高。温度控制在18-23度。
覆盖步骤:
1.每亩先撒施50公斤复合肥;
2.覆盖20厘米左右厚的稻草(截成3段)作为发酵物(可稍厚,浇水后会下降);
3.对覆盖好的稻草进行喷水,使其含水量达50%左右,以用手挤压稻草或竹叶不出水但手上有水印为准,可以促进稻草腐烂,使复合肥溶化入土;
4.浇水后在稻草上覆盖新鲜栏肥3—5厘米厚,以加速稻草腐烂;
5.在上面覆盖20—25厘米厚的谷壳,以便对发酵层起到保温作用,最后要扫平。
注意竹林中央可稍薄,竹林边缘最易受寒气侵袭,宜适当加厚,或用塑料薄膜围住,增加保温效果。
覆盖时要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覆盖厚度如何控制?毛竹基部标高。
覆盖后的温度多少为宜?控制在18-23度。
全部覆盖好后还要浇水?谷壳覆盖后不需浇水,谷壳中间是干的,下面3厘米左右可能有水。
稻草上是否一定要施栏肥?新盖竹林一定要在稻草上施栏肥或菜饼等有机肥。
竹笋采收:当上层谷壳出现裂缝或被顶起时,应及时拨开覆盖物,挖出竹笋,然后将土盖回原处,再将覆盖物盖好,继续保温增温,最好用扫帚扫平。初期可隔几天挖一次,并逐渐缩短间隔时间,旺季要每天采挖。挖掘方法如同春笋挖掘,每挖掘一支笋往笋穴里施入0.25公斤尿素。
覆盖物的移除:3月上旬气温逐渐升高,应及时移除覆盖物,以降低覆盖土壤的温度。已留养的竹笋要防冻,延迟出土,便于母竹的留养。覆盖物上层的谷壳可收取存放,待下半年覆盖时再用,已腐烂的稻草等可结合林地垦复翻入土中。
连续覆盖时间:毛竹林连续覆盖时间初步定为3年,3年后休息1年,留笋养竹。最好采用竹林地间隔覆盖。
几点建议:毛竹覆盖技术的掌握有个过程,因此,覆盖面积宜先小后大;各地的气候有一定差别,有些山区有小气候;注意技术的创新。
杭州市林技推广总站副研究员何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