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实践
毛竹覆盖的三个要点
毛竹覆盖这项创新技术,能使春笋冬出,给我们笋农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作为应用这项技术的创始人,与广大农民朋友共同探讨毛竹覆盖技术的三个要点:
一是低产林改造要达标。历年来,我省毛竹林基本上处于传统管理经营模式,亩收入只有几百元。在采用毛竹覆盖技术前,这些低产林要先进行改造,要求改造后亩产竹量达到1500-3000公斤。只有这样,高成本的覆盖才会有较高的回报。竹林结构也要进行调整,每亩立竹量一般控制在160-180棵。
二是覆盖材料准备要准确到位。覆盖所需材料包括稻草(或竹叶)、砻糠、辅助增温材料(如鸡粪砻糠)等。
三是准确掌握用水量,这是覆盖成败的关键。覆盖时,先将土壤打湿,然后将需用稻草(或竹叶)中的三分之一覆盖在竹林地上,再辅一层菜饼或鸡粪砻糠,并将其余三分之二稻草盖在上面。注意给稻草喷水,以菜饼或鸡粪砻糠不湿为宜。最后,将砻糠盖在最上层。
这项技术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稍有不慎,就会失败。希望广大农民朋友用心去做,并将它用好。
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山背村农民孙士明
编者注:
孙士明是我省搞毛竹覆盖最早的农民,至今已搞了13年。他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毛竹覆盖高效可持续经营技术,为全省毛竹高效经营作出了突出贡献。在2010年首次召开的全省毛竹覆盖“双百万”示范行动推进现场会上,省林业厅对孙士明进行了表彰,并重奖10万元。
采用覆盖技术,使冬笋多发
我今年68岁,是个老农民,经营竹林已有50余年。以前在生产中一直用老办法,产量效益总是提不高,自从推广毛竹高效栽培技术以后,效益逐年提升。
遂昌是山区,海拔高,坡度大,温度低,毛竹覆盖的目的是使冬笋多发,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我家共有毛竹山100亩,其中70亩今年是大年,30亩明年是大年。我是从2010年开始实行毛竹覆盖的,首次覆盖面积为1亩,这里海拔5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坡向坐北朝南,交通方便,每亩立竹量在145株左右,1-3度竹的比例基本上是1∶1∶1,胸径8-9厘米。2010年4-5月、8-9月,我按时施了两次肥,11月22日开始准备覆盖材料,施新鲜畜肥1500公斤、菜籽饼50公斤、稻草1500公斤,稻草厚度为10厘米。11月27日浇水,浇水量以手捏稻草无水流、但手上有水为宜。11月28日,盖砻糠4500公斤,将砻糖扫平,厚度为10厘米。这样砻糠的下面有稻草、未发酵的畜肥及菜籽饼,可使下层发酵增温。覆盖地四周还要用塑料薄膜围起来,防止寒气侵袭,增加温度。这样覆盖环节的各项工作就算完成了,覆盖后一定要加强管理。像我们山区,经常有老鼠打洞,有鸟来翻食,还有野兽和其他动物来破坏,一旦发现砻糖有洞要及时盖好保温。
2010年农历12月15日,我这一亩地的冬笋全部挖出卖掉,一共挖了469公斤,售价为每公斤24元,共收入11256元。2011年春笋挖了975公斤,收入1560元,竹鞭笋收入400元,共计13216元。除去人工工资和成本费3760元,亩纯收入9456元。以前亩产只有几百元,现在通过覆盖能增加到几千元,真是太高兴了。今年我准备将覆盖面积扩大到3亩,争取高产。
竹农要学科学、用科学,尽心尽力管好毛竹山,要相互交流经验,互相帮助,使效益进一步提升。希望采用毛竹覆盖技术的农户以科学的方法去操作,取得实效。
遂昌县三仁乡十三都村农民 包根基
编者注:
包根基曾培育了一棵重达19.1公斤的春笋,创造了我省农业吉尼斯纪录。今年5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段包根基采挖冬笋的美丽画面。时食(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独具慧眼,聘请包根基为老包牌及其它品牌的遂昌冬笋及相关餐饮、文化、旅游活动的形象代言人,聘期15年。
衢州市衢江区全旺镇红岩村毛竹覆盖示范现场。周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