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的发展目标:按照十八大“两个翻一番”和全省“四个翻一番”的要求,规划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实分年度计划和路线图,到“十二五”末,全省供销社系统总经营收入、利润要比2010年“翻一番”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供销社二次改革创业,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组织管理体制、经济运行机制、资产管理模式、系统指导方式更成熟有效
2013年是全省供销社系统按照“十二五”规划和“七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各级供销社将围绕改革创新谋发展、经营服务双提升的工作目标,着力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基层组织“网络工程”、社有经济“强企工程”,大力推进专业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实现总经营收入3600亿元、利润34亿元的目标。
围绕农业增效,服务现代农业
保障农资市场供应。依托区域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网络资源整合,扩大农资市场占有率。继续办好“春耕支农惠农服务现代农业大行动”,加强农资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倡导农资行业“十大承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展种子种苗、饲料等经营。
大力发展农化服务。抓好“两店一站”建设,重点通过融入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促进农资供应与农技推广、植物疫病防控的互补互促。借鉴先进农化服务模式,优化农资供应服务方式,加强与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对接,开展技物结合的个性化、点单式服务。开展农化服务示范区、示范村活动,推进测土配方和统防统治。发挥“96318”热线作用,组织农资技术服务下乡。
强化农业专业化服务。领办、参办专业化服务合作社,为农业“两区”和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持专业合作社延伸服务链条,利用自有设施和市场渠道,提供储藏、加工、运销等服务。领办、参办专业化服务合作社达50家。
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在果品、茶叶、食用菌等领域,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引领精品农业发展,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新建现代农业精品园10个。
围绕农民增收,开展多形式经营
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抓好骨干农产品市场和物流园区建设,逐步构建全省性农产品市场网络,实现农批市场交易额突破500亿元。现有市场要增强一体化交易功能,推广多种流通模式,开办以鲜活农产品为主、名优农产品为辅,直接对接居民“菜篮子”的农产品超市和便利店。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发挥农产品经纪人服务农民增收的作用。
构建茶叶现代经营体系。围绕全价利用和全产业链开发,加快构建茶叶现代经营体系。集中力量推进中国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以企业为龙头、资产为纽带,联结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精品种植基地的茶叶产销联合体。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大力弘扬茶文化,建设茶叶观光园、休闲园。
抓好涉农培训工作。实施“百千万人才培训工程”,开展农技指导、信息咨询等“短平快”培训,抓好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带头人、庄稼医生等培训项目。提高特有职业技能培训水平,探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技能为特色的培训模式。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
加快建设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网络。投资建设高水平集散市场、产业基地和分拣中心,提高分拣、加工、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利用市场机制对接社会回收网点,积极发展在线收废业务,新建、续建产业基地(市场)5家,确保废旧商品收购额达到110亿元。
推进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设。依托龙头企业,以构建县域网络为重点,优化县有配送中心、乡有中心超市、村有便利店的三级经营体系。抓好商品特别是食品类的质量安全,营造便利实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抓好医药、烟花爆竹、石油、食盐等网络建设,加快实现连锁化、信息化、品牌化经营。实现年销售亿元以上的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企业30家,5亿元以上8家。
积极参与城镇化发展。有条件的供销社和社有企业,利用自身资金实力和运作能力,参与旧城改造、大中型商业中心、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农居改建。推动有条件的综合服务社升级为经营服务综合体,总数达到200个。
打造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合作组织体系
加快基层供销社发展。深入推进基层组织“网络工程”,把经营服务综合体建设与基层社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销售额、利润增长20%和15%。
推动专业合作社提质扩容联合。重点发展一批社有资产联结紧密的强社、示范社,加大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创办力度,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新发展专业合作社300家以上,新培育省级示范社50家。
积极开展为农融资服务,发展信用合作。支持专业合作社开展内部资金互助,妥善解决农信担保公司发展中的问题。鼓励各地牵头组建或参股小额贷款公司。参与农信社股改和信用村镇建设,大力推广丰收卡、“一卡一点一服务”等做法。省级力争组建全省性小额贷款公司,新发展资金互助组织10家。
深入实施“强企工程”,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废旧商品等企业在重点区域的抢滩布局,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推进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寻找新能源新材料、文创产业等发展机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联合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与大国企、大外企、大民企的合作,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重视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支持系统内的联合合作,打造经济联合发展的平台。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全省年销售额10亿元企业要达到30家。 孙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