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解读余姚农博会

  □本报记者 杨 辉
  1月25日,记者赴余姚参加农博会,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开幕式:短短12分钟,既简朴又隆重,主席台上领导少了,主持词短了,刺耳的鞭炮声被农家舞狮替代……开幕式一结束,以往的领导参观专场让给了老百姓,涌入展馆的是大批消费者。
  农博会主办方则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农产品促销上,面对传统春节来临,不失时机地帮助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吆喝农产品,方便消费者集中采购年货,这才是政府服务群众的真实举措。
  众所周知,“舌尖上的中国”蕴涵了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但“舌尖上的浪费”,丢掉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由省农业厅和余姚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农博会,重内容,轻形式;重实效,轻接待,体现了切实改进的作风。
  解读余姚农博会之一:革命老区四明山镇的山区生态养殖土鸡,没有纸板盒的包装,只是在鸡脚上拴了一根塑料绳子,论只卖,150元一只。过去,一只纸板盒少说也得花5—10元的成本。如今,少了豪华奢侈的包装,农企既节约了成本,也让销费者得了实惠,还使土鸡显得更原生态。同样,享誉三北(姚北、慈北、镇北)的陆埠豆酥糖,包装是一层普通的薄纸,才十来元钱一包的味美豆酥糖,仿佛倾诉着礼轻情意重。难怪,在豆酥糖制作现场,让消费者排起采购长队。
  当然,精品还得美化包装。在浙江农业品牌中心展示区内,随处可见匠心独运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的精美作品,漂亮精致的包装设计图案,吸引了不少农企业主、合作社代表驻足参观,细细琢磨。
  解读余姚农博会之二:参加了多届余姚农博会的农企业主朱先生告诉记者:农产品精品依然走俏,他带来的新鲜黄泥笋,虽然还沾着黄泥,售价也不菲,但很好销。由此可见,浙江走精品农业之路,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型的指针。无独有偶,鲜红的草莓,令人馋涎欲滴,但售卖对象却发生了明显地变化,整箱订购的采购单位少了,零星称几斤的买主多了,或许薄利多销是今后农产品营销的主要途径。
  解读余姚农博会之三:在这届余姚农博会上,记者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摆放的花花草草特别多。过去怕冻的凤梨、蝴蝶兰、金桔、草莓等盆景,如今都不得不放下娇嫩的身姿,摆放在展位上。这些花草已不再是会议室、企业馈赠的专利品。
  解读余姚农博会之四:在逛展位时,记者碰到了一位餐馆的周姓食材采购员,她告诉记者,到农博会上采购农产品放心。优质大米、食用油,香菇、菌棒上的新鲜黑木耳、活崩乱跳的东钱鱼、明凤甲鱼……都被一一搬上了餐馆的采购车。据主办方不完全统计,本届农博会前5天,参观人数已达23.2万人次,成交额7300万元,比上届农博会成交额增加50%,现场签下订单4800万元。根据市民和参展商要求,原定29日结束的农博会,主办方决定延期至31日结束。这更是务实的做法,因为买卖双方都需要这一平台。
  解读余姚农博会,记者只是浮光掠影,窥豹一斑,难免挂一漏万,但这不正是我省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和农业系统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助农增收的生动写照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