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张进发
作为“票证时代”的典型代表,粮票是1955-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现在已经成为收藏品,放进了我们的纪念册。我还保存着6张1斤和5两面值的“浙江省定额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粮票就是人们的“命根子”,没有粮票注定挨饿。那时,富阳街上的饭店、饮食店里,凡粮食做的食品都要粮票,一碗大米饭4两,一碗面条2两半,一个面包4两,一个烧饼2两,连到商店里买点心以及糕饼,也要收粮票。那时候,粮站里供应的大米1角3分8厘一斤。光有钱,没有粮票,是无法买到米的。
如果你要出差去外地,不仅需要准备钱,更重要的是准备粮票。由于全国各省的粮票都不相同,并且不能流通,所以到外地去时,必须用本地粮票兑换“全国通用粮票”。这种“全国通用粮票”,简直就是“硬通货”,仅用本地粮票是不能换到的,需要搭油票,而且还得单位开证明。
在那个年代,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如果你分配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除了办理户口转移手续外,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否则,你就没饭吃。可见,粮食的短缺和实行粮票制度,对于人才的流动和农民有事进城,都是不可逾越的障碍。那时还定量供应,虽是居民,每月发放的粮票也不同。而农民是没有粮票的,只有完成某项农副产品收购任务后,才有奖售粮票,对于山区农民,也发一种补助粮票。因此,那时的粮票种类繁多。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国家物资慢慢丰富起来,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特别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家家户户粮票基本上都有所盈余。
1993年,一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粮票,终于在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粮票的正式废止,意味着统购统销时代的结束,它的身影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