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北京西单民族大世界的历代沿革

  北京西单民族大世界古建筑恢复已列入了日程。这片古建筑群所占据的两跨四合院,分为东西两路(石虎胡同7号院、8号院)。由于这两处院落紧紧相邻,在很多史料中,便将两处院落的事混为一谈。其实东西两路有着不一样的风格,也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石虎胡同7号院明代时为延凌会馆,又称常州会馆或武进会馆。
  明末,有个武进人名叫董心葵,是个市井无赖,在北京结交了东厂、锦衣卫的人,便借势招摇。一次,他偶然路过石虎胡同,看到延凌会馆门也倾斜了,墙也残缺了,就认为奇货可居,可以借此谋利,就出大钱把会馆整饰一新。
  此时有一个叫周延儒的万历进士,崇祯二年(1629年)任了东阁大学士,后来当上了宰相,董心葵就想巴结他,便将这个宅院给了周延儒。这里就成了周延儒的府第。
  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打来,周延儒惊慌失措,请来僧道百人,在石虎胡同口设大法场,诵《法华经》第七卷,喧嚣一场。
  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逼近京畿,周延儒自请督师,驻通州,避敌不战,虚报战功。不久就被人以十大罪状指控,被皇帝赐死,自杀而终。他在这个宅院总共住了14年。

  清初,7号院成了吴额驸府。吴额驸,即吴三桂之子吴应熊。顺治十年(1653年),他娶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四女为妻。
  民国年间出版的张江裁著《燕京访古录》中说,这里“共和11年,有人于宅掘出蟋蟀盆,用青泥制成,状极古雅。盆底有‘月如’二字,即三桂之号也”。在吴三桂之子的府第里,发现吴三桂用过的蟋蟀盆,这也是这个宅院确为吴额附府的佐证。
  康熙年间,吴三桂举兵叛乱自立为帝,吴应熊亦因此被族诛,这个宅院又被没收。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分设左右两翼宗学,培养宗室弟子,右翼宗学便设在了被没收的7号院。
  宗学,就是专为宗室(清显祖塔克世的本支子孙皇族)所设的官学。八旗宗室按左右翼(清代制度分八旗为左右两翼:左翼是厢黄、正白、厢白、正蓝四旗,居京城的东半边;右翼是正黄、正红、厢红、厢蓝四旗,居京城的西半边)分设宗学,主要接受王、贝勒、贝子、公、将军等级和闲散宗室的18岁以下的子弟入学读书。
  大约在乾隆十年(1745年)至十九年(1754年)间,曹雪芹曾经在右翼宗学工作,可能是当教员或从事抄写之类的杂役。在这里他与宗学学生敦敏、敦诚兄弟结识,并成为好朋友。也就是在这里,曹雪芹开始构思那部千古不朽的名著《红楼梦》。后来,曹雪芹迁居西山,专心于《红楼梦》的写作。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这个宅院房子“糟朽破坏”,右翼宗学迁往瞻云坊以南的绒线胡同。

  上世纪20年代,蔡锷的老师梁启超为了纪念他,打算创立松坡图书馆,“松坡”是蔡锷的字。1918年,梁启超和丁文江、张君劢等到欧洲游历,搜集图书。并向北洋政府申请建馆用房。政府便将7号院拨给他们创办了松坡图书馆。
  1924年6月1日,用来存放外文图书的松坡图书馆第二馆开放,在这里参加筹备和服务的有梁启超、丁文江、蒋方震、蹇季常、张君劢、徐志摩等。
  当时社会正时兴私人俱乐部式的周末聚会,徐志摩便发起了以石虎胡同7号为俱乐部的聚餐会,每两周聚餐一次,经常来参加聚会的有胡适、陈西滢、林徽因、林语堂等作家文人,也有梁启超、林长民等社会名流。聚餐会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演变成为著名的新月诗社。
  1929年1月,梁启超去世。不久,蹇季常也去世。松坡图书馆无人执掌,经费难筹,只好把图书都搬到了北海快雪堂的松坡图书馆第一馆。

  光绪宣统年间,石虎胡同7号院、8号院全被收归国有。朝廷打算在这两院建立海军部,与东城铁狮子胡同的陆军部遥遥相对,一“石虎”,一“铁狮”,以显固若金汤。不过计划尚未实施,清室就已倾颓。
  1912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成立不久,蒙藏事务局就呈报大总统,设立“蒙藏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蒙藏学校”正式诞生,成为民国后第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国立官费学校。
  蒙藏学校起初在西安门内,教室少,学生宿舍又远,不便管理,校长达寿便申请3万多银元建校舍,不过当时国库空虚,没能力建校。财政部便从1916年8月起把8号院租给蒙藏学校办学。租约中说:“本校租到财政部官产处官房一所,坐落于石虎胡同,共计大小房屋103间。约定租期以10年为限,每月付给修费洋70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对蒙藏学校十分关心和重视。民国十二年(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辈还到学校指导开展革命工作。
  1931年3月24日,为了扩充校舍蒙藏学校与松坡图书馆正式立契,以现洋9000元买下了松坡图书馆所在的7号院。并将8号院和7号院中间的院墙拆除,两院相通,学校便形成了东西两路建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摘自《法制晚报》 王海荣 崔毅飞/文 2013年4月11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