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今年我省植棉面积下降已成定局

  □通讯员 王仁杯 本报记者 葛勇进
  本报讯 眼下正是种棉季节,慈溪市坎墩街道沈五村沈家才今年不打算再种棉花了,10多亩承包地准备改种其他作物。他说:“按现在的棉花价格,种棉收入不仅不如种粮食,还费时费力,挤占了大量本来可以用来打工的时间。”
  近两年来,受棉花收购价持续下滑、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影响,农民种棉收益大跌,种棉积极性受挫。据省种子管理总站的种子供需信息统计,今年我省棉种销售量为10.36万公斤,比上年减少了7.39万公斤,减幅达41.6%,今年我省棉花播种面积下降已成定局。据预测,今年全省棉花播种面积较上年减少3.62万亩,减幅11.6%,其中宁绍棉区较上年减2.6万亩。
  籽棉收购价低,是影响农民种棉积极性的原因之一。我省属棉花生产小省,常年种棉面积在25万-30万亩之间,约占全国种棉面积的0.3%。皮棉加工水平低,收购企业少,农民生产的籽棉大都由当地小型棉花加工厂收购。据统计,省内籽棉的收购价已连续两年大幅下降,其中2012年籽棉平均收购价每公斤约7.6元,较上年降10%以上,比2010年降30%以上。
  种棉成本却持续上涨。据调查,今年棉花常规品种和杂交棉品种的种子均价分别达每公斤25元和194.9元,分别较上年涨72.4%和18.1%,而人工成本更是持续上涨,目前棉花采摘用工费每亩高达1800元左右,占总成本的60%左右。
  另一方面,在现有各种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中,棉花生产扶持政策偏少,如2012年棉花仅有良种补贴每亩15元一项,而目前水稻不仅有农资综合补贴每亩54元、良种补贴每亩15元、大户直补每亩30元等直补,还能享受水稻生产保险、最低保护价、订单粮奖励(高达每亩240元)、机收机插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等政策,而且生产风险小、产量稳定,近年来其种植效益明显高于棉花。
  据海盐县农业部门调查,去年,当地农民扣除各种生产成本亩总收益(包括补贴,下同),棉花和水稻分别为1048元和1146元,折算到每亩工值,则分别为41.8元和163.7元,两者相差近4倍;而近年来鲜食大豆、鲜食玉米等作物的市场行情持续走好,种植效益也在稳步提高。因此,在比较效益下,不少棉花种植户改种水稻、鲜食玉米、鲜食大豆、蔬菜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致使目前我省棉区逐渐缩小到黄土丘陵、河滩沙地(盐碱地)等土壤质量相对较差的区域。价格上失去优势,植棉效益持续走低,影响了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这种盛开在田间、给人类带来温暖的雪白之花,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面对复杂多变的棉花市场,业内专家建议参照水稻补贴政策,给予棉花同等待遇,以稳定宜棉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省农技推广中心金昌林研究员说:“我省传统棉区大都是优质棉区域,生产的棉纤维成熟度好、质量高;我省沿海海涂地多,棉花是盐碱地改良的先锋作物。要稳定植棉面积,国家应出台政策来调动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如果种棉仅有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与种粮相比,差距太大,建议加大种棉的补贴力度。同时,要大力推广抗虫棉等优良品种,简化植棉技术,减少物化投入,推广棉田间(套)种模式,提高植棉效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