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湖州的做法很阳光

  □本报记者 袁卫 徐琳
  村级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一度被农民戏称为“玻璃箱里的东西”:看得见摸不着。如今,随着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变身“股东”,把集体资产的股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共有集体资产、共建集体经济、共享集体收益。
  近日,本报记者来到素有“浙北第一村”之称的长兴县夹浦镇父子岭村,近距离了解了湖州在农村“三资”管理中的阳光做法。
公开公示:五大途径晒“三资”
  从湖州出发,沿着104国道一路往北,直抵苏浙交界处,便到了父子岭村。一到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大石碑,“浙北第一村”五个大字遒劲有力。走进村里,一条条平整的柏油路,一幢幢带花园车库的二层小楼,一辆辆或静泊或缓行的私家车,都在向人们展示着这个村庄的繁荣和魅力。
  “父子岭村被称为‘浙北第一村’,并不仅仅因为地处浙江最北端,关键在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上,也一直处于浙北领先地位。”说起村里的经济实力,父子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副社长蒋小林一脸自豪。他说,依靠大力发展耐火材料和纺织工业,早在上世纪末,该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就突破了2亿元,到了2012年,总产值更是达到了7亿多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2.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也积累了数千万元资产,每年有200多万元的收入。
  村里有钱了自然是好事,然而,这笔钱却成了村干部们的一个“烫手山芋”。村里到底有多少钱?这些钱是谁在用、怎么用的?谁从中得益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把质疑的目光投向了村干部,他们的担心显而易见:害怕集体资产会不明不白地流失。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也是释解村民疑虑的不二法门。从2008年开始,父子岭村的村民们逐渐发现,村委会门口的村务公开栏里,关于农村“三资”的公示内容多了起来,内容更新也日益频繁,若是有看不懂的地方,去找村干部询问,得到的解释和说明也越来越详细。去年,细心的村民发现村委会里还多了一台触摸屏机器,只需手指轻轻一点,村集体的每一笔收入和开支都清清楚楚。随着村级财务的透明度不断增加,村民们的疑虑越来越少,近年来,该村未发生一起因村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纠纷。
  用阳光消除疑虑,这是父子岭村的做法,亦是整个湖州市的做法。德清县利用县镇村户四级联网的数字电视公开农村“三资”情况,村民在家里手按遥控器就可以了解、监督;吴兴区的农民每年都会领到一张内容详实的村集体“三资”明白卡,同时还会不定期收到通报村“三资”变动情况的手机短信,可谓“短信一到,变动全晓”;安吉、南浔等县(区)则按照统一表格式样、统一公开内容、统一公开时间、统一张贴位置的“四统一”要求,将农村“三资”运行情况在公开栏逐月逐笔公开,让村民一目了然。
  湖州市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县、镇、村四级联网的“三资”监管网,方便各级监管部门和村民查询。“在信息公开方面,我市已构建了公开栏、网络、电视、短信、明白卡五位一体的公开公示体系,力争让村集体‘三资’都在阳光下运行。”湖州市农业局农经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村级财务、“三资”清理、涉农收费、惠农政策、监管制度、投诉渠道等6项公开率达到了100%。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阳光运行:村民参与共建共享
  只有真正实现村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村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也唯有如此,才能将村里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有利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村庄和谐发展的“刀口”上,真正让村民满意。
  父子岭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们深谙此理。2005年,父子岭村迎来了一个载入村庄发展史册的历史机遇。那一年,长兴县决定选择3个村开展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父子岭村名列其中。当年10月19日,“父子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挂牌,并与2006年元旦起正式运营。按照相关规定,该村的3625.35万元集体总资产中的可折股量化部分,被折算成了若干个人股和集体股,全村1784位村民人均分到了约2股股份,同时,还制定了相关运作管理办法,并成立了由8位村民组成的村务监督委员会。
  几乎是一夜之间,村民便成了股民,大家参与管理、建设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高涨,加上有了严格的制度约束,该村集体“三资”的运行日趋规范。“就算是要买一盒圆珠笔,在报销发票的时候都得有经办人、村监委负责人、村委会主任、村会计、镇‘三资’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等多人的签字,还要写明具体用途,有时候发票背面都不够写字的。”蒋小林告诉记者,要是村里要进行较大额的投资,需走的程序更是严格,从招标公告到施工核算到民主决策再到工程验收,期间起码要召开3次以上由全体村民代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社员代表大会,“可以说一切决策权都在社员自己的手中”。
  有了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依托,又有了规范的操作程序,近年来,父子岭村正变得越来越美丽,村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惬意:从2006年至今,每位村民每年可以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拿到700多元的股金分红,该村的719亩水田经村集体统一发包流转给了种养大户,尽管每亩的租金只有400元左右,但是村民们却可以拿到近800元,多出的部分,是村集体补助的,真正实现了以工促农;与此同时,轻纺工业园建设、农民饮用水建设、村纺织厂设备更新等一个个投资上百万元的项目也得到了顺利实施。
  据了解,目前,湖州市已完成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409个村,占39.4%,共核定村集体经营性资产11.66亿元,确定股东72.1万人,共发放股权证书71.8万本。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制。
  为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湖州市还出台了关于实施“五年强村计划”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力争到2017年底,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在15万元以下且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村级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村由2011年的40%增加到8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