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目前国内山寨产品泛滥,市场上存在很多和人们熟悉的知名品牌长相类似的仿冒饮料,如娃哈哈变成了“旺哈哈”、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抉线”、百事可乐变成了“白事可乐”、脉动变成“脉劫”。山寨产品犹如寄生虫,坐享其成,不仅使用各种方法鱼目混珠,欺骗消费者,也让被山寨的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这些被戏称为“山寨货”的产品,几乎涉及关乎民生的各个领域,比如知名洗发水飘柔变成了“漂柔”,雕牌洗衣粉变成了“周住”洗衣粉、999皮炎平倒过来成了“666皮炎平”。甚为夸张的是有一些产品不仅包装被模仿,连代言人也一并模仿。更关键的是,这些产品的质量毫无保证,经过相关部门检测,几种山寨饮料在包装上标注蛋白质含量大于等于1%,但是检测结果显示,送检的三种饮料蛋白质含量均低于1%,最低为0.04%,即几乎不含蛋白质。
那么,山寨产品缘何可以如此嚣张?
首先,法律法规有漏洞可钻。比如,有利用“注册类别”打擦边球的。再比如,一些外国知名商标,往往忽视了在中国进行注册,而中国遵循的是申请在先原则,所以知名商标经常被抢注,国内的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
其次,监管不严难辞其咎。一些山寨产品根本没有注册商标,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货架上。对此,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可以火眼金睛辨别真假的。面对如此严重的山寨趋势,监管部门可是来不得半点儿松懈。
第三,地方保护主义纵容“李鬼”盛行。造假企业肩负着地区GDP的重担,地方政府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创造条件,让本地区的山寨货挤走正品,利益纠缠不清,必然导致造假、山寨的盛行。
经济要发展,需要向先进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品牌营销策略,而不能简单地“傍名牌”。“傍名牌”是一种短视行为,最终是丢人现眼。比如前不久沸沸扬扬的乔丹体育与乔丹之争,前者的解释是,乔丹的意思是“南方之草木”——这么玩,没谁会看得起你。 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