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2-3版:浙江海洋与渔业

洞头:“百岛县”谱写护岛爱岛新篇章

  •   洞头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瓯江口外,全县由168个岛屿组成,素有“百岛洞头”之称。2007年洞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在此次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评比打分中,洞头是我省入围的三个县中分数最高的。是什么魅力让洞头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好评?记者前往寻找答案。
    恢复“鸟岛”自然环境
      叶凌志是洞头县小有名气的摄影家,在他的摄影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鸟岛”为题材的,而他照相机下的“鸟岛”,就是洞头的北爿山屿和南爿山屿。
      北爿山屿和南爿山屿距离洞头本岛约20千米,是无居民海岛,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并有充足的海洋生物资源,这些岛成为海鸟寄居翱翔繁衍生息的“天堂”。岛上有海鸥、白鹭、海燕等各种鸟类,故名“鸟岛”。“最多时,岛屿有上万只鸟儿栖息,远远望去,白茫茫一片,人一靠近,海鸟就成群飞来,场面相当壮观。”叶凌志这样描述。
      可是,美好的生态环境也让不少人窥视上了“鸟岛”资源。“海岛附近的一些渔民会偷偷跑到岛上成筐成筐地偷蛋,严重干扰了鸟类的栖息繁衍,还有不少人在北爿山屿上放羊,导致大量植被被破坏,现在北爿山屿的鸟群已经非常少了。”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昌达告诉记者,为了保护“鸟岛”,2005年,洞头将南北爿山规划为“鸟岛”生态保护区,在海岛上立了界碑,严禁无关人员上岛,同时在附近的露西乡设立了巡逻队,定期上岛巡逻,防止有人上岛偷蛋,2011年,南北爿山屿成为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李昌达告诉记者,采取这些措施后,“鸟岛”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连以前看不到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咀白鹭也出现在岛上。下一步,洞头将在“鸟岛”附近的礁石上建立鸟类观测点,同时配备远程监测设备,便于对“鸟岛”进行监管,并将北爿山屿的羊群迁走,恢复植被,重新吸引鸟群回来繁衍。
    增殖放流恢复海洋资源
      在洞头连港蓝色海洋带景区边,有一个硕大的广场,这不是普通的景观广场,而是一个放生台,广场的地面有三条隐蔽的凹槽带,放生时只要把鱼苗倒入这些凹槽里,鱼苗就会顺着凹槽带滑入海中。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海洋保护国际放生台,同时也是我省保护海洋资源的地标性建筑。“常年高强度的渔业捕捞,让渔业资源出现衰退,要实现人与海洋和谐相处,就要积极恢复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一项有效举措。”李昌达告诉记者,在洞头,每逢重大节庆活动,“放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岛人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自发组织了一系列民间放生活动。洞头国际放生台的建立,就是以保护东海海域水生动物为目标,并将其作为生态教育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形成全民“放生”的理念。
      据悉,自2011年洞头国际放生台建成至今,当地已经在此举办了两届大型放生节,累计放生鱼苗49万尾,放生的鱼苗主要是黑鲷、金鲷、大黄鱼。“国际放生台的建成,标志着我县‘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放生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对于洞头来说,‘放生’已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达成了一种全民共识。”李昌达说。
    严格处理海岛垃圾
      每天下午,洞头露西岛、小门岛、大门岛的港口都会开来一艘特殊的垃圾运输船,负责将这些海岛一天产生的生活、生产垃圾运往洞头本岛,再从洞头本岛运到温州的垃圾回收站进行统一处理。
      这是洞头严格处理海岛垃圾,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举措。“我县拥有上百个海岛,其中有人定居的海岛14个,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海岛垃圾,就会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洞头县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不让这些海岛垃圾污染海洋,每天所有海岛的垃圾都会被收集起来,运到温州统一处理,其中露西岛、小门岛、大门岛三个海岛由于没有连桥,所以由轮船负责每天的运送垃圾,确保没有内陆垃圾倾倒入海。
      除了不让内陆垃圾污染海洋,洞头还大力开展海上垃圾的回收。“海上垃圾的产生主要来自渔民的生活垃圾和渔船废油排放,在加强对渔民教育宣传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倡导废油回收,尽可能减少海上作业对海区的污染。”该负责人还告诉记者,目前,洞头县已设立5个岸上废机油回收点,5艘废机油回收船,另有6艘海上垃圾回收船流动在洞头中心渔港、东沙渔港、鹿西渔港三大渔港进行渔船废油回收,当地还对每个废油回收点和废油回收船进行资金补助。
    洞头“鸟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