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创业

从贩销户到养殖大户

叶表利:一根海带牵出创业梦

  •   眼下,正是海带收割旺季,笔者在三门县蛇蟠洋弘马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海带养殖基地看到,海面上漂浮着一排排整齐的浮标,浮标下长着一条条褐红色的海带,6个渔民正在忙着收割。理事长叶表利欣喜地说:“这些海带是我从福建引进试养的,今年200多亩海面预计能收割18万公斤鲜海带。”
      据介绍,海带自然生长的分布范围,我国主要在辽东和山东两个半岛的肥沃海区。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通过控制海水温度育苗、南移试养等方法,浙江、福建等地开始大规模养殖海带。
      今年45岁的叶表利是三门县海游镇鲍家村人,过去一直在大连、青岛、威海等地贩销海产品。由于经常与海带养殖户打交道,他也学到一些海带养殖技术。去年,叶表利看到养殖海带经济效益很好,市场前景广阔,便对妻子说:“三门海洋资源丰富,但养殖海带还是空白,我想转行回三门养殖海带。”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去年8月,叶表利对全县海域进行了实地察看,并征求县海洋与渔业局专家的意见,认为蛇蟠洋海域水质、潮流、深度都非常适合海带养殖。于是,他租赁了200多亩海面,购买了树木、棕绳、苗绳、浮标等材料,制作养殖筏,并根据养殖的布局要求,在海上打下380个木桩,将养殖筏固定在海面上。11月,叶表利从福建购买了海带菌种,经过7天的繁育,等苗种长到十二三厘米长时,将它一根一根有规则地夹在棕绳中,再把棕绳固定在养殖筏上,放入海里进行试养,并成立了三门县弘马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海带没有病,不需打农药,它主要吸收海里氮、磷等营养成分,是绿色野生植物。”三门县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徐光庆介绍,“海带生长期6个月左右,11月放养下去,第二年4月底就可以收割了,生长速度很快。”
      “海带养殖省工省时省本,是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水产品。但海带对水温比较敏感,水温在0℃时停止生长,在11℃-12℃时生长最快,每天能生长10多厘米,超过20℃时不但不会长还要腐烂掉。”叶表利说,“要根据它们的生长情况,不时调节深度,水温在10℃以下,我要把海带拉上来一点,因为靠近海面温度高;而如果温度太高了,我又得把它放底一点,这样有利于它的生长。”
      在当地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6个月的试养,叶表利的海带获得成功,于5月中旬开始收割。
      连日来,叶表利在天晴时,每天都要组织五六位渔民收割、凉晒海带。笔者在现场看到,一根根沉甸甸的海带随着海水涨落上下浮动,在水中若隐若现,一串串海带被渔民们拉到船上。叶表利看着满船的海带,乐呵呵地说:“200亩海面今年估计能收割18万多公斤鲜海带,按照7:1的比例,能晒成2.5万公斤干海带,按批发价每公斤16元计算,总产值可达40多万元,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好的。”
      据了解,海带含有碘、钙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被认为是上佳的保健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我以销售干海带为主,在我收割前山东、江苏等地的客商就与我订购了,销路根本不成问题。”叶表利说。
      成功的喜悦更增加了叶表利的信心。他说:“我这些养殖设施七八年都可以用,下半年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发展到500亩;同时投资300多万元,建造一个冷库,购买一些加工设备,建起海带加工厂,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朱曙光 陈瑛子 朱芳芳
    叶表利(右)与渔民在收割海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