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之音/□俞云龙
常说“接地气”的人眼界宽,能摸到基层的实情,出台的政策特别容易被党员干部群众所接受。一件亲历的事,充分印证了上面的观点。
不久前,我路过久未见过面的朋友所在的村庄,早已今非昔比。谈话中朋友感慨如今农村变化真大,说是村里的妇女晚上也跳起了排舞,村里的老人成立了婺剧社,每天晚上整座村庄都沉醉在音乐的节奏之中。朋友说如今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正一步步在缩小,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一天天增长,你们宣传文化部门可要多多关心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啊!一席话,让我瞪目结舌,没想到这些年来农村的变化会如此之大。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尤其懊恼自己接地气的时间太少太少。
黄昏时分,阵阵强烈的音乐节奏不断传来,我和朋友顺着音乐来到村中的会议广场,几十位农家女排着六七个队列,随着或强烈或舒缓的音乐节奏而翩翩起舞,动作整齐协调。随后我们又来到一大户人家,屋里热闹非凡,十多位庄稼汉,在一位叫王鸿章的八旬老人指挥下,或吹,或拉,或打,或弹,或唱,看得我是热血沸腾;那个唱婺剧的中年妇女一招一式,让我怀疑简直是专业人士;听说那指挥的老人,一生练就七八十个剧本的指挥才能,年轻时在农闲季节,穿梭在各个乡镇,指挥演出。
当问及如今年岁已高,怎么还不安享晚年时,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他说,他想把自己的这门技艺,让后代承续下去。让他没想到的是如今农村年轻人并不排斥传统婺剧,这不,人家就愿意出场地,出茶水,出电费,来邀请他来传授独门技艺。尽管这婺剧社的成立时间不长,但成员已经有30多位了。
我又和婺剧社组织者林小科聊了一通。他说,他从小就喜欢婺剧,只是没有机会学。如今事业稳定,儿子也结婚了,闲来无事就特想学婺剧。没想到的是,响应者一天天增加,有不少年轻人也投身于学艺的行列。说到面临的困难,林小科说,他们就特想得到宣传文化部门的器具、行头的支持,现在乐器是大家自愿捐献的,已经相当破旧,加上没有行头,难圆他们上台的梦想。因此迫切希望得到宣传文化部门的支持,使他们走出自己的村庄,走向农村的演出舞台,让婺剧生命再放光彩,他们还想编写新婺剧来宣传先进思想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夜已经很深,但音乐声还是此起彼伏,心头已经许久没有这样舒畅过,透过这音乐我仿佛看到明天的农村舞台上又活跃起一批批象林小科这样的人,传统文化后续有人,传统的东西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并且会更加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