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言论

  耕地质量也应划“红线”
  ——《人民日报》载文说,目前,从数量看我国耕地并未减少,但质量的底线却早已突破。监测显示,我国耕地基础地力后劲不足、污染加重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严重。不断下降的耕地质量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威胁。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吃饭问题无论何时都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守护好18亿亩耕地是确保“有饭吃”的基础,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品质、有保障的农产品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呵护好耕地质量,确保百姓“吃得安全”、“吃得好”,同样迫切而必要。因此,未来的耕地保护,不仅要牢牢守住数量的红线,更要守好质量的底线,变单纯重数量保护为数量质量并重,为耕地质量保护也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
土地“增减挂钩”应避免“一哄而上”
  ——据报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城镇建设用地日益紧张。为了保护土地,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中央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即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挂钩,农村建设用地腾退后复垦为耕地,置换城镇建设指标。这项政策旨在通过“增减挂钩”,使地方获得急需的土地资源,同时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然而,在土地困局的压力下,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扩大试点范围、突破周转指标,偏离了“增减挂钩”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初衷。
  在利益和政绩考核的双重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城镇建设用地指标,采取了大规模取消行政村编制,打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化”的口号,强迫农民拆房、搬迁;一些地方把有限的指标主要用在保GDP增长上,没有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救灾重建,不仅扩大了用地需求,而且增加了重点项目和农村建设违法用地;还有一些地方为了降低成本,大力推进村庄整体搬迁,在原来村庄旁边盖起高楼“改村变居”让农民“洗脚上楼”。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农民这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耕地不是一推平就有了生产力,它需要多年的精心培育。针对土地“增减挂钩”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务必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只有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各种手段把土地整治做大做强,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让农民尽可能多地分享土地整治收益,这项政策才能持续,才有生命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