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产业

珠茶出口遭遇“寒流”

  近日,笔者从嵊州市茶叶产业协会获悉,今年珠茶出口首次出现十年来同期相比下降趋势,国际绿茶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面对新形势,该市珠茶加工企业着力提升软硬件,欲在危机中破冰前行。
珠茶出口量,十年来最低
  作为珠茶出口大市,嵊州市传统珠茶出口数量约占全国珠茶出口总量的55%以上。但今年传统珠茶的加工出口却面临着不少新情况。嵊州市茶叶产业协会会长尹晓民分析认为,一方面,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眉茶等销量增长较快,挤占了珠茶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主要的传统珠茶销售市场摩洛哥,珠茶的市场份额从原来的90%下降至60%,对嵊州珠茶出口影响较大。到目前为止,该市大部分企业的茶叶出口面临严峻形势,传统珠茶的出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约4%。
  如何缓解珠茶产业的发展瓶颈,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是目前嵊州市茶叶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业内人士认为,通过技改提档升级,稳定非洲市场,有条件的企业从基地标准化建设入手,转战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的欧盟市场,是珠茶企业发展的方向。
技改促提升,稳定非洲市场
  非洲的摩洛哥不仅是嵊州珠茶最大的输出国,也是中国茶叶最大的海外市场之一。据了解,嵊州市95%以上的珠茶主销非洲国家。
  去年6月1日起,国家工商部门对精制茶厂启动新的年检制度,年检不再支持卫生部门的相关许可证,企业必须获得QS认证或食品流通许可证明,方可通过年检。对于企业而言,没有通过年检会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产生直接影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嵊州市珠茶企业都在花大力气改善工艺品质,整改厂房设备,积极申报QS认证。截至目前,已有22家精制茶厂通过QS认证审核。
  近日,笔者来到江元茶厂,整洁划一的加工车间内原料与操作设备有序分开。“虽然今年珠茶市场形势严峻,非洲市场受眉茶冲击有所缩小,但这正是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厂长求义刚告诉笔者,企业刚刚通过QS审核。为通过QS认证,所有技术人员都要经过严格培训,凭证上岗,“现在操作规范了,恢复珠茶原汁原味,稳定非洲市场正当时”。
产品保质量,转战欧盟市场
  由于欧盟对茶叶农残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口岸查验日益严格,嵊州市绝大多数茶企选择了要求相对较低、利润较薄的非洲和中亚市场,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凭借其精细化的茶园管理,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转战利润丰厚的欧盟市场。该市顺发茶业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
  据悉,嵊州市现有精制茶厂69家,拥有绿茶自营出口权企业8家。市顺发茶业有限公司是该市唯一一家全年出口欧盟市场的珠茶出口企业,也是绍兴市出口欧盟最大的珠茶企业。“出口欧盟茶叶数量,我们已排到绍兴市第一位、全省第二位。”据该公司总经理史小兴透露,去年该公司出口近1200吨茶叶,80%出口欧盟,比上一年增长超过3成。
  整个珠茶行业出口下滑,但“顺发茶业”却逆势而上,源自于“公司+基地+标准化”的卓越管理。“10多年来,我们在湖北、宁波和嵊州山区拥有5000亩茶叶基地,每一块茶园都要精细化管理,打的什么农药,施的什么化肥,不仅要求低毒、低农残,而且做到备案能追溯,从源头抓好控制。”史小兴说,企业每年仅原料的农药残留检测费就在25万元左右。正是这种精细化的茶园管理,使得“顺发茶业”加工好后的茶叶农残安全指标符合了欧盟极其严苛的标准。“今年以来,出口欧盟的茶叶已超100吨,因为原料跟不上,还婉拒了不少订单。”史小兴告诉笔者。
  品质决定出路。在这次大洗牌过程中,“顺发茶业”以基地保质量,规范原料供应链,不仅使企业自身得到转型升级,而且也照亮了珠茶产业新一轮提升发展之路。“面对危机,我们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潜力来寻找发展机遇,自觉重视茶叶质量安全,将此次‘珠茶风暴’看作是整个行业蜕变的开端。”嵊州市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吕忠钧说。 赵 静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