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东海的象山石浦,堪称华东最大的鱼糜生产基地。一年生产鱼糜五六万吨,但同时也产生了2万多吨下脚料。以往,这些下脚料被当成垃圾扔到东海,不仅浪费,还对海水造成影响。现在,聪明的象山人从鱼糜下脚料里发现了生财之道,将它变废为宝,提取制成鱼油、海鲜酱油、胶原蛋白等产品,一年就卖出约2亿元。
鱼糜下脚料“变身”海鲜酱油
象山石浦渔港码头的不远处,建了不少渔产品加工厂。一家鱼糜加工厂内,工人抓住一条小带鱼,扯下两边的肉制作鱼糜,鱼骨、碎肉等则作为下脚料被丢弃。
当地人说,鱼糜生产中会产生近4成的下脚料。以前,这些下脚料都直接丢进东海。日复一日,这些下脚料造成了海水污染。
据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提供的资料,2011年象山县废水排放总量215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133万吨,近岸海域中大目洋海域和石浦港海域水质属于营养型。
宁波超星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再府率领的“超星”,是官方认可的一家搞循环经济的代表企业。46岁的他,做过渔民,开过鱼粉厂,生产简单、粗犷的水产饲料和冷冻水产品。
但是,他现在的厂子转身变成了渔业生产链条上的“清道夫”。他和团队把从鱼粉厂拉来的废水和其他一些渔业废弃物,经过特殊的精加工工艺,提炼出了鱼油。而从鱼糜厂拉来的下脚料,则被提炼出氨基酸等物质,变成了海鲜酱油等调味料。
从水产品粗加工向海洋生物制品转型
事情还得从2001年说起,当时的叶再府敏锐地意识到东海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的趋势,决定将生产企业向具有科技含量的海洋生物制品方向转型,并和科研院校长期合作,招收研发人员等。
经过十几年来坚持不断地创新,现在石浦鱼糜下脚料已经不再被扔进东海,而是被送进了工厂。“我们消化了当地近4成的鱼糜下脚料,消除了水产品加工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叶再府说。
这些年,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沿海一带不多见的乌参,快速繁殖。象山人不太喜欢吃乌参,它黑黑软软,外形近似辽宁海参,卖得却比海参便宜很多。但是,它富含胶原蛋白。
这一次,叶再府盯上了海底疯长的乌参。经过专利酵解、膜分离技术,研发人员从乌参中提取胶原蛋白,并开发产品,销往市场。企业的这一做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省海洋与渔业局对此大为赞赏。
现在,叶再府把目光投得更远:“我们从乌贼墨汁多糖等海产品中提取抗癌物质。”他说,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据介绍,乌贼墨汁多糖提取抗癌物的研究,已经科技立项。 金 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