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科技

品种好,还要管得好

今年早稻新品种“交出满意答卷”

  □本报记者 徐琳
  本报讯 最近几天,热浪滚滚。我省的早稻收割也渐渐进入尾声。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和省内相关各县市的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的50多位代表,专程赴乐清、嵊州两地考察了“中早39”、“中嘉早17”、“温814”等早稻新品种的高产性状。
  酷暑下的稻田,成熟的稻穗泛着金黄色的光泽,吸引着与会代表们的视线。在乐清市虹桥镇东垟村的早稻新品种示范方里,种粮大户王胜春向大家介绍新品种的田间表现情况。王胜春是乐清市最大的种粮大户,种植面积2000多亩,分布在9个村,这300亩的早稻新品种示范方就由他负责。
  在王胜春的示范方里,以“中早39”、“中嘉早17”以及“温814”等品种为主,“今年表现最好的是‘中早39’,穗子大、结实率高、抗病性好。”王胜春说。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马良勇博士对“中早39”的评价颇高,“一般早稻品种的亩产在400—450公斤左右,‘中早39’的亩产能达到650公斤左右,而且抗病性也优于其他品种。”马博士介绍说,“中早39”是我省早稻区试的对照品种,也是我省早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之一,去年全省种植面积39.45万亩,今年将超过50多万亩,约占全省早稻种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但记者在观摩会期间发现,有些田块种植的“中早39”并没有示范方里的那么好,农户反映容易出现恶苗病。马博士现场传授秘诀:在栽培“中早39”的过程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浸种。种子必须用25%咪酰胺3000倍溶液,浸种72小时,或者10%二硫氰基甲烷5000倍等种子消毒剂处理,可防止恶苗病的发生。另外,还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相关链接
  中早39 “中早39”是利用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高产品种“嘉育253”作母本,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并已大面积推广的抗稻瘟病品种“中组3号”为父本,杂交后经多代选育而成。2007年推荐参加浙江省9410联品,平均亩产519.13公斤,居第一位。该品种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等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08—110天,株高88.6厘米,亩有效穗21.1万左右,成穗率75%以上,结实率91%左右,千粒重26.1克。苗期耐寒性较好,后期较耐高温,抗性好。
  栽培要点:种子必须用25%咪酰胺3000倍溶液,浸种72小时,或者10%二硫氰基甲烷5000倍等种子消毒剂处理,防止恶苗病的发生。
  温814 “温814”系温州市农科院选用“G9946”与“甬籼57”为亲本进行配组杂交选育而成的常规早稻新品种。2009年参加浙江省早籼联品试验,平均亩产527.78公斤,位居第一。
  特征特性:株型好,穗较大,谷粒较圆,株高82.9厘米,亩有效穗21.6万,成穗率75%,结实率86.8%,千粒重25.7克,抗稻瘟病。
  栽培要点:耐肥抗倒,氮肥需要量高,亩用量应该控制在纯氮12公斤左右。巧施穗肥,以保持叶色青秀延长功能叶寿命有利灌浆。
  中嘉早17 “中嘉早17”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嘉兴市农科院合作,从“中选181/嘉育253”杂交组合中选育而成的常规早稻品种。2007—2008年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亩产517.64公斤。
  特征特性:松散适中,抗倒性较强,株高88.4厘米,亩有效穗20.6万,结实率82.5%,千粒重26.3克。秧龄期和苗期耐寒性中等,病虫抗性较好。
  栽培要点:适合抛秧、机插和直播等轻型栽培技术,注意种子消毒处理,培育壮秧,直播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3℃以上时播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