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建
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战略,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3年以来,杭州开始实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对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走都市型农业之路。杭州现代农业是依托都市、服务都市、城乡互动、要素流动、产业融合、功能互补的都市型农业。2003年,杭州市出台了《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轨。10年来,一方面,杭州强化农业对都市的服务功能,全市已建成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36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587个、市级菜篮子基地272个,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54.5%,叶菜自给率74.5%;另一方面,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实行区县协作、帮扶结对,加大财政和工商资本对农村、农业的支持,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展。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5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7017元,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
二是走生态型农业之路。农业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一方面要支持整个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2006年底,杭州绕城沿线内实行畜禽禁养,为创建“蓝天、碧水、绿色、清静”的美丽杭州打下基础。近年来,杭州一直在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力求将生态农业融入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生态农业示范项目595个,平均每年新建“肥药双控”市级示范面积1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00万亩次、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100万亩,累计改造生态型水产养殖池塘12.5万亩;出台商品有机肥生产扶持政策,每吨补助300元,2012年生产有机肥32万吨,畜禽排泄物资源利用率达97%以上。
三是走品质型农业之路。发展品质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日渐成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部门面对的最为困难又必须全力抓好的工作。近年来,杭州市以问题为导向,率先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把握工作重点、狠抓薄弱环节、加大监管力度、全面落实举措,全市6大类食用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均在98%以上。全市拥有浙江名牌农产品30个,已建成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07家、面积142万亩,认定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1547个,制定各类农业标准和技术规范586项。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能力不断提高,动物病种强制免疫数超额完成任务,畜禽强制免疫密度达100%;设立植物疫情监测点84个,植物病虫害监测准确率达98%以上,重大农业疫情普查率和处置率达100%。
四是走设施型农业之路。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杭州人均耕地0.4亩,土地资源有限,后备资源不足,难以靠量的扩张来发展。从1998年开始,杭州实施市级中低产田改造示范项目,完成市级示范方40万亩,提升标准农田地力30万亩,新建标准大棚和棚架面积达16万亩,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畜禽养殖温控设施、农产品冷藏保鲜等发展迅速。至今,全市建成市级设施农业园区53个,设施农业种养比例不断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42.88万千瓦;农田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和土地产出率有了新的提高。
五是走效益型农业之路。现代农业是一种引导优势产业集聚,发挥规模聚集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效益型农业。其中,产业集聚是关键。近年来,杭州市重点发展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培育五大特色产业,构建了城市生态农业圈、平原高效农业圈、山区特色农业圈的“三个圈层”。规模是基础。杭州市把培育规模企业、促进集约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培育一产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农业生产企业500家。产业化是支撑。全市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62家、带动农户85万户、连接市内外基地564万亩,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260家,培训新型农民60余万人次。低收入奔小康是着力点。全市实施山区农民增收工程,确保山区农民尤其是纯农户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家门口奔小康”目标。
六是走科技型农业之路。杭州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米袋子”要稳定、“菜篮子”要丰富、农业要实现现代化,最终都要依靠科技进步。近年来,杭州市重视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成省、市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和省、市级农业高科技园区24个;加快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承担国家、省、市农业科技项目239项,授权专利16项,认定部、省级新品种16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近300项;健全农技服务体系,建成省级示范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16个,市级示范性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0个;加快农作制度创新,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多种种养高效模式,推动农业生产由平面向立体转变。年均组织科技下乡40场次以上,近50万农民从中受益。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今年省农业厅提出了浙江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即“8810”行动,杭州市也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今后,杭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全力打造“生态品质农业、高效设施农业、现代都市农业”三个强市,全面建设“百万亩稳产高产粮食(杂粮)生产功能区、百万亩城市保供蔬菜生产区、百万亩水产健康养殖水面、百万头规模生态畜产品、百万亩名优特茶桑果、百万亩高效生态经济林”六个百万城市保供生产基地,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杭州市将具体实施十大行动:一是“两区”建设行动。继续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加强已建成功能区的保护与扶持,防止功能区“非粮化”。继续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投入园区建设。二是“菜篮子”建设行动。建设一批设施型、保障型、应急型“菜篮子”生产基地,提高淡季、灾期、节日供应能力。大力培育新型产销对接模式,进一步扩大超市“菜篮子”产品份额。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56%以上、叶菜自给率达76%以上。三是主导产业提升行动。重点发展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竹笋、花卉苗木、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十大主导产业;启动建设粮食、蔬菜、经作、渔业和生猪六个百万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基地。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开发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加快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的示范推广。五是生态农业推进行动。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行农业清洁化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修复工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7%。六是品质农业创建行动。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认证开发和基地建设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达100%,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七是农业科技创新行动。不断创新农作制度,推广“千斤粮万元钱”等高效种养模式;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施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和农业丰收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培育市级种业龙头企业。八是农业主体培育行动。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的原则,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大学生等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激发生产要素潜能。年培育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服务组织30个。九是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建立严格认证制度,确保职业农民素质。鼓励大学生到农业生产领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创业就业。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参与现代农业、来料加工、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商品流通、再生资源利用等。十是农业依法行政行动计划。做好《杭州市渔业资源保护规定》立法工作。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依法治农、兴农、护农的农业法治环境。强化农业行政监管,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资源生态、投入品质量安全、农机与渔船安全生产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农业行政执法行动。
作者系杭州市农业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