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国栋
家庭农场主名片:张冯良,现年50岁,从事农业生产33年,海盐宏亮农场场长,嘉兴市第一位家庭农场主。
7月16日中午,当记者在海盐宏亮农场见到张冯良时,满头大汗的他,刚从村里开会回来。张冯良肤色黝黑、话语淳朴,有着农民天生的朴实。他,就是嘉兴市的第一位家庭农场主。
一见到张冯良,他就拉住记者的手,邀请记者参观他的农场,边走边讲他的创业故事。张冯良过去只种着4亩承包地,后来看到村民们都不愿意种地,便转包了乡邻的50亩地种水稻,当起了种粮专业户。
2009年,海盐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成立土地流转和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张冯良想多承包一些土地,进一步做大种植规模。老婆坚决反对:“规模扩大身体吃不消,另外投入太高,风险也太大。”但张冯良的那股韧劲最终还是说服了家属,又转包下290多亩地,就这样,慢慢地成了种粮大户。同年9月,他注册成立了“海盐县宏亮农场”。如今,张冯良流转的种粮土地已达1065亩,去年年经营净收入达到30万元。
作为家庭农场CEO的老张看得很远:“现在政策好,农民不能像过去一样靠天吃饭,要当专业农民求发展。”在他看来,海盐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税收、贷款发放、农业项目申报等方面有倾斜,农业生产大有可为。
老张说:“以前大多从私人手里租地,有些只是口头协议,转包地的租金、数量、年限变数都很大,很难做长期规划。现在通过服务中心流转土地,经营权不低于5年,原则上要求10年,让我可以考虑更长远的事情。”
2010年,老张的儿子、儿媳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农场,一家人都搞起了农业,分别担任了农场的CTO(首席技术官)和CFO(首席财务官)。
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张冯良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经营家庭农场还存在资金和劳动力短缺这两大困难。目前家庭农场的融资途径主要靠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贷款,或者向亲朋好友借钱,生产发展资金十分短缺。此外,随着家庭农场流转田地规模的扩大,农忙时雇工很难找,要到周边乡镇才能找到帮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