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与一位家庭农场主的对话

  □本报记者 徐琳
  家庭农场主名片:付永强,现年43岁,从事蔬菜生产14年,三门县丰强家庭农场场长。农场主栽蔬菜。
  我见到付永强的时候是6月27日,他正在自家小洋楼的客厅里打着电话,联系蔬菜销售的事。本以为作为农场主应该底气很足,但他偶尔紧锁的眉头和欲言又止的神态,让我觉得这位农场主身上有故事。
  记者:听说你原来掌管过两家合作社,今年为啥想到要办家庭农场?农场里主要种些啥?效益怎么样?
  付永强:记者消息蛮灵通嘛。我以前种过柑橘和大棚西瓜,14年前开始种蔬菜,先后成立过两家果蔬专业合作社(富达合作社和鑫强合作社)。办家庭农场早就向往了,因为家庭农场可以自己作主,效益好差,自己负责。今年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家庭农场,我就开始筹划,今年5月份终于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了丰强家庭农场。
  整个农场占地960亩,都是从附近村民那儿转包过来的,以种植西兰花为主,今年黄秋葵行情不错,就种了230亩黄秋葵。今天我刚把500公斤黄秋葵发往杭州和温州,每公斤售价11元,如果卖给当地加工厂的话只有2.6元/公斤。农场主要由家庭成员管理,长期雇工13人,季节性雇工最多时有100人左右。我的亩均收益比周边农户要高30%。
  记者:你认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
  付永强:我比较倾向于办家庭农场,因为家庭农场的主要劳力都是亲朋好友,大家好商量。作为合作社理事长,必须兼顾到每一位社员,干一件事得先听听社员们的意见。成立家庭农场后,就不一样啦,农场里的大小事情都能自己作主,自主经营,可以达到利益最大化。当然,家庭农场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或许还会再走合作发展之路。其实,合作社主要是发挥服务功能。
  记者:按你现在的年纪,再过十年、二十年就干不动农活了,如果你办家庭农场发财了,将来由谁来接这个农场的班呢?
  付永强:我今年43岁,不管是农场还是合作社的务农者里,我都算年纪轻的。现在年轻人大都进城打工了,没人愿意务农,家族里也只有我的同辈人愿意帮忙干农活。家庭农场要持续发展,还是需要培养年轻一代的农场主,让有知识、有技术、懂经营的年轻人来接班,只有这样,家庭农场的发展才能传承下去。
  记者:作为家庭农场主,你最希望政府怎么样扶持家庭农场?
  付永强:最希望政府能够在土地流转方面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农村有限的土地要充分考虑产出率,集中流转发包给家庭农场主来经营。现在有些农户宁愿将土地荒着,也不愿流转出来。尽管今年每亩地的流转费已涨到1002元,但仍包不到地。另外,用工也比较紧张。现在留在村里务农的都是上了年纪的,忙的时候,常常雇不到人。像黄秋葵采摘上市的季节,230亩的黄秋葵,至少要有30多个人工去采收,一旦过了采收时间,就老掉了,也卖不出好价钿了。听说城里有劳务市场,农村能不能建一些小工市场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