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来自省植保检疫局的消息,根据专家预测,今年我省晚稻中后期病虫总体呈偏重至大发生态势,发生面积约8000万亩次。其中,褐飞虱大发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中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二化螟、稻曲病中等发生;稻瘟病在浙西和浙中南稻区感病品种上有流行的可能;细菌性病害在东南沿海稻区有流行风险。
据分析,今年晚稻中后期褐飞虱发生面积约3000万亩次。稻纵卷叶螟地区间、田块间差异大,发生面积约2500万亩次。其中五(3)代在全省大部分稻区中偏重发生,浙北稻区大发生。螟虫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次。二化螟在浙中、浙南晚稻单双混栽区穗期中等发生,纯单季稻区中等偏轻发生。大螟在浙北等局部稻区明显回升。纹枯病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稻曲病发生面积约300万亩。
当前在积极应对病虫害大量发生的现状的同时,必须同时关注气候条件和稻田环境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据省气候中心预计,我省8-10月降水量东南沿海接近常年或偏多,全省其它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平均气温浙西南地区接近常年,全省其它地区接近常年略偏高或偏高。8月中下旬台风和热带系统影响的概率较大,东南沿海地区可能有台风严重影响。温度和降水条件总体有利于“两迁”害虫的繁殖和病害的蔓延。
当前,常规粳稻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杂交稻处于拔节孕穗期。水稻生长中后期稻株群体大,郁蔽程度高,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水稻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加上我省主栽品种生育期较长,且对褐飞虱等主要病虫抗性差,这些因素都对晚稻病虫害发生十分有利。
省植保检疫局指出,各地要切实加强系统监测和面上普查,尤其要高度关注褐飞虱发生动态,加强田间虫卵量调查监测,及时准确发布短期预报和警报。同时要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提出科学防控措施,强化信息服务,加强分类指导,组织科学防控,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发生危害,确保晚稻丰产丰收。 哲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