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力丹 文/摄
为着力解决“政府要粮、农民要钱”的问题,自2010年以来,我省开始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开展了新一轮稻田养鱼试点和推广工作。如今,该项工程已经实施三年了。我省是如何开展稻田养鱼工作的?目前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动?近日,记者借全省百亩稻鳖共生现场观摩会在德清召开之机,就此采访了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永跃。
记者:我省是如何开展新一轮稻田养鱼试点和推广工作的?目前成效如何?
俞永跃:2010年以来,我省开展新一轮稻田养鱼试点和推广工作。该工程开展三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稳粮促增收效果。我省共投入省级财政资金1500多万元,用于稻田养鱼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和各类模式技术的示范推广,建设了一批省级稻田养鱼示范县,带动县级财政和业主投入4500万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类稻田养鱼面积已达到40万亩,其中稻鱼共生面积达到96%。发展重点逐步从我省浙西南山区向杭嘉湖宁绍金衢等粮食主产区转移。在不影响种粮的情况下,成规模、大面积推广的条件日趋成熟。平湖市、绍兴县、常山县和德清县等10多个县市连片集中的面积就在2000亩以上。
记者:推广稻田养鱼对我省现代渔业发展和稳粮增收有何好处?
俞永跃:近几年我们开展的稻鱼共生、稻鱼轮作、鱼塘种稻等农作制度改革创新,在稳粮促增收上已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也探索总结了一条新路子。实践证明,发展新型稻田养鱼有五大效应:一是大局效应。稻田养鱼将种粮与养鱼有机结合,既稳定了粮食又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一条“产业发展来稳定粮食面积和粮食生产”新路子。二是稳粮增收效应。以单季晚稻为例,把政府的各类补助也算在一起,每亩的净收益在350元-400元之间。而稻鱼共生,仅降低种植水稻所需的化肥、农药除草和人工成本每亩就有300元-400元,还有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据调查,规模化稻田养鱼效益一般在1500元—2000元/亩。三是生态安全效应。稻田养鱼在稳定粮食产量前提下,大幅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优化了土壤结构,提升了地力。四是质量安全效应。稻田养鱼运用了生态学原理,生产过程基本不用化学投入品,生态、绿色、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可控,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五是空间拓展效应。通过在稻田中开挖一定面积的沟坑,并适当加固抬高田埂、配套水渠等进行稻田养鱼,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在粮食不减产情况下,又可以产出一定量的优质水产品,有效拓展了生态渔业空间,一举多得。
记者:我省在推广新型稻田养鱼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俞永跃:虽然我省推广新型稻田养鱼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制约因素,比如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统一和提高;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型稻田养鱼模式和技术仍有待完善,品种筛选、搭配,合理放养密度确定等技术还有待深化;稻田种养模式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仍然比较薄弱。
记者:下一步,我省将如何进一步推广稻田养鱼工程?
俞永跃:首先,渔业部门要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生态统领渔业发展的理念,以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农民持续增收为出发点,加快推动包括新型稻田养鱼在内的现代生态渔业建设,将生态渔业建设作为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其次,要尽快制定好规划,各地要将新型稻田养鱼作为农作制度改革、种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加以认真研究,做好包括新型稻田养鱼在内的生态渔业发展规划,按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产品供给优质化”的要求,创新种养模式,在粮食主产区和水产养殖集中区域,大力推广实施稻鱼共生、稻鱼轮作、鱼塘种稻等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作制度模式;三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稻田养鱼,要加强种养模式技术和管理创新,抓好示范样板,建设一批专业化种养、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经济生态效益显著的新型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强稻田养鱼培训和指导,培育一批种稻、养鱼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