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论坛

生态优先 全面管控

推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   □吴立钢
      金华是畜牧业大市。2012年,全市畜牧业产值68.8亿元,肉类产品总产量25万吨,全市畜牧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其中生猪、奶牛、家禽养殖在全省占有较大份额,奶牛总量占全省一半,生猪、家禽总量列全省第四位。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要求,结合“8810”行动,金华市将全力打一场畜牧业污染整治攻坚战,力争畜禽排泄物100%零排放和100%利用,进一步推动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生态优先理念
      以生态畜牧产业规划为引领,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空间布局。金华市政府已经专门编制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金华市区畜牧业区域布局规划,明确提出了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实施载体、保障措施等,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明确了规划导向。金华各地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明确禁养、限养、宜养区域,决定相应的标准和要求,优化好空间布局。
      以畜禽废弃物利用为突破口,提高生态循环发展水平。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污染从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变废为宝。主要是发展生态循环养殖和提高废弃物利用水平,加快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支持企业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按照“集约化、清洁化、资源化”要求,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制度和技术模式。
      以“两头乌”猪产业振兴行动为切入点,加快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在全方位全力度地推进关停并转部分猪场后,养殖量肯定要下降,为保障养殖户的收益,我们鼓励养殖户通过加大特色品牌“金华两头乌”猪来实现质量的提升、价格的提高,以抵消量的减少,增加效益。金华市将举全市之力实施“金华两头乌”猪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
    推广污染治理模式
      为实现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循环化、无害化”利用,在加快推进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金华市将结合养殖场实际,量体裁衣推介不同养殖污染治理模式。
      一是种养结合就近利用模式。该模式通过铺设沼液输送管网、建造沼液储存池等,将沼液输送到畜牧场附近的农作物种植基地,用于蔬菜、牧草、果树、苗木等种植。但由于沼液使用受养殖场周边地形地貌、农作物用肥的季节性、作物的经济效益以及区域内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全部沼液就地全程消纳利用有一定难度。目前,该模式已在金华市多数养殖场采用。
      二是收集配送异地利用模式。该模式需利用沼液运输车、沼液泵或沼液输送管网、沼液储存池等,将沼液运送到远离养殖场的农作物种植基地,用于蔬菜、牧草、果树、苗木等种植。该模式可解决就地利用沼肥季节性、区域性过剩问题,但远距离运输沼液成本较高。该模式适用于养殖场周边可消纳沼液的土地少,而远离养殖场的种植基地又需大量肥料供应的情况,是目前沼肥可完全利用的一种模式。如浦江县建立的区域调配利用模式。
      三是无害化深度处理模式。
    该模式通过建造人工湿地、曝气池、氧化塘等设施进行无害化深度处理,使沼液达标排放,但一次性投入相对较大。若选建人工湿地的,需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若选曝气处理的,其曝气设备需常年运行且易损坏,运行费用较高。该模式适用于养殖场周边对排放水质要求较高,自然消纳污水的土地面积较少,而场内又有一定土地面积可增建人工湿地或曝气池的养殖场。如金东区尖岭脚村畜禽养殖小区、金华市华源牧业有限公司的“养殖污水+厌氧+人工湿地”模式从2004年开始启用至今,运行情况一直较好。
      四是入管好氧处理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用肥淡季,沼液通过输送管网或运输车送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处理后的沼液达标排放。但其运行费用较高,且对于远离污水处理厂的畜牧场,其沼液的收集、输送存在一定困难。该模式适用于离城镇污水处理厂较近、对排放水质要求较高、场周边可消纳污水的土地面积较少的养殖场。如义乌市邦乐养殖有限公司等部分畜牧场。
      五是发酵床零排放模式。
    该模式是在猪舍内铺微生物发酵垫料,通过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作用和垫料本身的吸附作用,把猪粪尿进行分解和利用,定期更换垫料即可实现养殖排泄物的吸收和部分分解。该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实现养殖污水的零排放。
    构建全面管控机制
      为更好更快地完成畜牧业污染治理,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金华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全面做好养殖污染防控,构建完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
      一是大型猪场实行“一场一策”。对于年出栏1万头及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结合周边环境,因地制宜制定“一场一策”污染治理方案,以提高大型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的污水处理能力。
      二是中小型养殖场分类整治。对于年出栏100-10000头的规模养殖场,主要采用种养结合就近利用模式减少污染,利用养殖场周边的种植基地消纳畜禽排泄物,就地消纳困难的可采用收集配送异地利用模式。
      三是逐步淘汰散养户。大多小、微养殖场不具备防疫、环保的条件和能力,养殖规模受市场影响波动大,监管难度、整治难度都较大,从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角度看,应逐步被淘汰关停。
      四是提高养殖准入门槛。
    通过建立养殖场准入制度,适当提高养殖门槛,规范养殖监管制度,从而控制养殖总量,有效降低金华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压力。
      五是推行节水养殖模式。
    逐步淘汰传统的猪栏冲洗模式,引进推广先进的节水养殖模式,如水泡粪养殖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养殖污水的数量。
      六是推进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按照“特事特办、应建快建”的要求,金华市将抓紧落实项目立项、资金筹措、用地指标以及环评等措施,各县(市、区)要以乡镇或区域为单位,加快建设无害化处理公共设施。
      七是提高业主环保意识。
    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生态养殖知识培训,提高业主生态、环保理念;开展环保法律知识和污染防治技术培训,提高业主的环保法律意识和污染防治能力。
      八是探索建立畜禽养殖环保监管制度。农业、环保以及乡镇街道等部门联合成立畜禽排泄物去向监管小组,对畜禽排泄物的去向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对因直排污水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养殖企业进行处罚。
      作者系金华市农业局局长
    义乌帮乐养殖场对养殖污水进行曝气处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