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农机化

昔日“农家四宝”淡出舞台今朝新型“铁牛”担当主角

  锄头、镰刀、扁担、耕牛,曾是农民的“农家四宝”。然而,在当今桐乡,“农家四宝”正逐渐淡出农村舞台,农民弯腰种地的历史正在终结。
  晚稻收割季节,往年人声鼎沸、全民上阵的忙碌景象近年来已悄然隐退,先进适用农机的普及应用,使桐乡农民在秋收大忙之际变得越发轻松。
  今年秋收期间,该市石门镇春丽桥村62岁的农民韩坤如悠闲地在稻田边看着一台联合收割机在自己的稻田里作业,一个小时不到,老韩家两亩水稻便收割完毕。看着金灿灿的稻谷入袋,老韩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现在割稻都用联合收割机,要搁过去,割稻晾晒、碾压耙耱,怎么也得忙一个多月。要是遇到阴雨天气,更是麻烦。”韩坤如对笔者说,现在和以前真不一样了,都是一条龙“订单式”服务,收割完毕后,稻谷可直接送到合作社去烘干。
  随着农机化和新技术在桐乡农村的推广,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轻松,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作业方式正在消退。
  说起农机专业合作社,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可是这个圈子中的“领头雁”。该合作社始建于2007年,起初主要从事机械化植保服务,从2008年开始,借助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增加插秧机、育秧盘、大中型拖拉机、植保机械等农机设备,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也逐渐扩大到育秧、机插、机植保、机耕、机收等方面。对于水稻机插秧,该合作社负责人张卫兴深有感触:“2008年引进两台高速插秧机,为农户机插面积835亩,由于农户对机插热情高,今年又引进3台高速插秧机,并建成了有3000亩育秧能力的育秧中心,可以满足周边4个村农户的机插需求。”去年,该合作社共联结农户3200户,开展订单式服务面积近2.6万亩。
  “干了那么多年的农机,我始终相信,农业生产不实现机械化,现代农业就只是句空话。”张卫兴告诉笔者,一台插秧机每天可插秧40至50亩,而人工插秧最大限度为每天1亩。
  全程机械化作业,既省时又高效,受到了农民的普遍认可和欢迎。近年来,桐乡市农机粮油合作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迅速发展,一些先进的大中型农机具和农机农艺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需求日益增长,优势日渐显现。
  今年11月上旬,该市成立大运河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1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捆绑”在一起,以市农机推广站作为指导,通过资本、技术、业务等联合组建了新的农机“航母群”。
  自此,大运河农机粮油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服务范围覆盖了该市8个乡镇(街道),服务农户3.5万户,作业服务面积达9万亩,占全市30多家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服务总面积的78%,农机服务涉及耕整、育秧、插秧、植保等。
  如今,农机已解放了农民的双手,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更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孙怡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