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农机化

绍兴种粮大户排队烘谷

粮食机烘前景看好

  12月13日上午,位于绍兴高新区皋埠镇新桥村的绍兴市绿丰粮油专业合作社内,前来烘干晚稻谷的种粮大户排起了长队。仓库被等待烘干的粮食占满,很多谷袋堆到了露天晒场上。从各地赶来烘粮的农用运输车,还在不断开进合作社。面对眼前的“烘粮大军”,该合作社理事长郑惠东又喜又忧:“我忙得连自己的晚稻谷都没烘完呢!”
  绿丰粮油专业合作社有2台烘干机,每日烘干能力为4万-5万公斤。郑惠东说,按照现有烘粮能力,全部烘完要到30日。“这些大户有的来自皋埠镇,有的来自东湖、孙端等邻近乡镇。”据他估算,今年前来烘干的粮食比去年多1000吨左右,是历年来最多的。
  类似的排队烘粮现象并非该社仅有。位于绍兴市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山镇的水桥粮食农机专业合作社,10台烘干机连续作业,几天前排队烘粮的队伍才逐渐散去。“今年幸亏增加了5台机器。”合作社理事长章水桥暗自庆幸。
  据绍兴市农机管理部门分析,造成今年“烘粮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经过几年的宣传推广,种粮大户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烘干机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高效、便捷、不受天气影响等优势逐渐被种粮大户接受,以至于现在被热捧;二是今年绍兴市部分烘干中心进行了热源改造,大幅降低了烘干成本,使机烘相对于人工晒谷的成本优势凸显,绍兴的种粮大户们更加愿意使用烘干机烘干粮食。
  统计显示,绍兴市现有烘干机650台,按照晚稻谷烘干期50天左右计算,所有机器开足马力也只能烘干32万吨左右粮食。而实际上,能提供对外服务的烘干机,全市179家专业合作社仅有235台。据估算,今年绍兴市晚稻产量在74万吨左右,烘干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绍兴市农机管理总站将通过扶持区域性烘干中心建设、挖掘烘干机作业潜力等办法,解决粮食烘干难的问题。 朱霄波 施成文 周国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