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记省农业厅植保领域首席专家王华弟

  •   □本报记者 姚力丹人物名片:
      王华弟,浙江省农业厅植保领域首席专家。现任浙江省农业厅农药检定管理所所长、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和培养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国家、农业部、教育部、省科技进步奖15项,牵头制定国家和省标准22项,获国家专利12项。
    “以前种粮最怕病虫害,辛苦一年白忙活,现在通过手机就能收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提醒,提前准备,心里不慌。”种了十几年粮的江山市大桥镇种粮大户林发忠欣喜地告诉记者。
      林发忠只是我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千万受益者之一,而这个系统的建立,离不开王华弟为首的团队的努力。“监测预警系统对我省农作物生产有重要影响。”王华弟回忆说,2005年,我省衢州、金华等地暴发重大稻飞虱疫情,虽然当年8月底我省专门下发了加强防治稻飞虱的有关通知,但由于虫情严重,我省水稻损失惨重。“正是那次灾害,让我们更加意识到建立预警系统的重要性。”王华弟说。
      可是,要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王华弟和同事们一起翻阅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与嘉兴市病虫测报站等技术人员进行细致研究,应用模拟模型、统计回归等多种方法,初步建立了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我省农业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和2007年同样是我省稻飞虱重发年份,通过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我省在晚稻插秧后就及时发出了稻飞虱长期预警预报,8月中旬又发出了中期预警预报,成功避免了稻飞虱疫情的大暴发。
      在王华弟的带领下,我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我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长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近3年来,全省水稻病虫害防治面积达4.8亿亩次,挽回粮食损失30多亿公斤,为夺取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王华弟还认真抓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病虫绿色防控试点示范,大力推广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性诱剂、诱虫灯、色板的“三诱”物理防治技术和植物源生物源农药,使示范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0%以上。
      作为首席专家,多年来,王华弟始终刻苦钻研,带头攻克技术难关。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严重的水稻病毒病,俗称水稻“非典”,一旦发病,会给水稻带来极大损失,甚至造成颗粒无收。2003年,我省湖州长兴、嘉兴海盐等地出现不同程度发病,到2005年,该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全省发病面积达到了125万亩,危害不断加重,对我省水稻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
      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华弟心里非常着急,“当时,如何防治这种水稻病害还是空白,作为首席植保专家,我必须尽快找到根治的方法。”王华弟说。为此,他牵头和科研团队一起展开研究,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查明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发生的流行规律,同时提出了科学的监测预警和预报方法以及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2008年,他的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监测预警与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成绩只代表过去,我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采访中,对于过去的成绩,王华弟不愿多提,现在他正忙着开展特色优势小品种作物农药登记工作。“我省特色农作物品种多,可是不少农作物却面临‘无药可用’的情况。”王华弟告诉记者,如针对杨梅的登记农药仅一种,杭白菊、中药材铁皮石斛等尚无登记用药。“要让百姓吃上放心的农产品,就要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农药管理制度,确保农作物‘有药用、用好药、科学用’。”王华弟说,前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财政补贴政策,逐步破解特色优势作物用药难的问题,下一步,他将和同事们一起抓紧做好特色优势小品种作物农药登记工作,破解这一制约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难题,花大力气,组织力量开展我省农药管理和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争取省政府出台农药管理工作意见,加强和创新农药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工作,为保障我省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改善农村水环境,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多做贡献。王华弟在基地检查植物疫情。(资料照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