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物写真

畜牧兽医战线的一头“老黄牛”

——记省农业厅兽医领域首席专家顾小根

  •   □本报记者 陈鎏琰人物名片:
      顾小根,现任浙江省农业厅兽医领域首席专家,一直从事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先后主持完成了5项省(部)级、厅级技术研究推广项目,目前还主持承担了1项省重大科研项目。先后撰写了35篇论文、10多篇科普文章,出版了7本专著,获农业部丰收一、二等奖以及省政府科技二、三等奖等奖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防控禽流感二等功、优秀共产党员、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农业部授予动物防疫先进个人。
      他是畜牧战线上一名普通的干部,长年奔波在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第一线,“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他用自己的心血、汗水和知识,开启众多农民致富的大门,就像一头“老黄牛”,默默耕耘着。他就是省畜牧兽医局防治处处长顾小根。“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做农民最贴心的人!”是他当初选择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承诺,也是他今生不悔的约定。
      从1985年硕士毕业分配到浙江省畜牧兽医局,28年来,顾小根一直从事着他所热爱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饲养鸡鸭鹅猪也越来越多,对兽医的需求自然更多。”顾小根把这些看在眼里,也萌生了要当一名兽医的念头。然而,一开始,他的兽医梦走得并不顺利。1977年,怀揣着梦想的顾小根,从老家湖州来到杭州,就读于原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虽说顾小根是他们村里少数的几个考上大学的人,但当乡亲们听说他选择了兽医专业,却不免议论纷纷。“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兽医就是个赤脚医生,就是给鸡鸭打打针的,简单得很,干嘛还专门上大学。”当时的顾小根面对这样的非议,也曾产生过一丝动摇,幸好,通过持续的学习以及老师的帮助,让他明白,兽医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
      1985年,硕士毕业的顾小根在省畜牧局从事疫病防治的工作。“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要求的就是我们必须冲在第一线。”因此,常年出差奔赴在外为畜禽防病治病,成为顾小根的工作常态,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基层度过的。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年夏天,正是气温最高时,顾小根接到一个电话,向他反映龙游有一位养殖户,从外地引进了100头猪,却突然都相继生病,口吐白沫,瘫到在地,当地无法治疗。一听说这个情况,顾小根立刻召集同事一起奔赴龙游。“当时是下午出发的,我们几个人坐了一辆破吉普车,没空调,座位被太阳晒得发烫,根本没法坐上去,只好都蹲在通道间。”顾小根回忆道,当时,道路又难走,花了近8个小时才赶到龙游。而这样的例子,在顾小根20多年的兽医工作中比比皆是。
      多年的基层工作,也为顾小根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么多年来,我已经接触了解了上百种动物疫病。”特别是在基层,顾小根发现基层兽医队伍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我省越来越发达的畜禽养殖业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动物疾病越来越多,如何及时、准确地识别病症并对症下药成为关键。顾小根陷入了思考,“能不能出一部工具书?尽可能把已知的动物病症、治疗方法都收纳进去,让人对照书一看,就能得知发病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说干就干,顾小根立刻牵头组织和指导省畜牧兽医局和农科院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着手编著了《猪、禽疾病临床诊治指南》等4本系列丛书。因为平常工作繁忙,他们只能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进行编著工作。为了让书籍更具实用性,顾小根在编著该丛书时,创新地应用词典编写与图谱相结合的方式,将发病动物的每个异常表现编写成一个条目,从而使基层兽医用本丛书诊治动物疫病就像查词典那样变得更容易。如今,该丛书已出售6万多册,成为许多地方的培训材料以及许多养殖场和基层兽医的指导用书,为基层临床兽医和广大养殖场户做了一件大实事。
      近年来,随着非典、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爆发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公共卫生安全。“兽医不仅为畜牧业保驾护航,也应该是保护人类健康的卫士!”为此,顾小根先后撰写了《浙江省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流行的风险因子调查与分析》、《浙江省重大动物疫病科学防控体系建设调查与对策建议》等30多个调研报告,提出了新形势下要用生态学、环境学、饲养管理学、兽医学等多学科进行疫病综合防控的新理念,提出了发展“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等先进养殖方式,是进一步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的理念。
      实施科学防控,关键一点是养殖管理人员要掌握和应用科学防疫技术。为此,顾小根还利用各种会议、网络媒体、编发资料和现场咨询等途径和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宣传和指导,不遗余力的宣传实施先进养殖方式(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标准化养殖),大力推广高致性禽流感免疫程序和综合防疫技术、猪蓝耳综合防疫技术、奶牛“二病”控制与净化技术,大力推行重大动物疫病程序化免疫等,为提升我省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做出了较大贡献。顾小根(右二)给养殖户送去养殖技术用书。(资料照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