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3版:浙江畜牧兽医

打响“突出猪围”攻坚战

嘉兴生猪养殖转型记

  上世纪90年代,受“供港猪”政策利好的影响,嘉兴生猪饲养量急剧膨胀,养猪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方式。然而,超越环境承载能力的养殖规模,散、小、多、密的养殖特点,也给嘉兴的生态环境埋下了隐患。2013年,嘉兴生猪养殖业经历了几十年来最强烈的一次阵痛。
  以减量提质为目标,清理违章猪舍、引导转产转业、完善养殖规划、整治畜禽污染、严格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养殖……去年,嘉兴市结合“三改一拆”行动,倒逼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逐步推动分散养殖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型、传统粗放养殖向标准化生态化健康养殖转型。
猪舍拆违有“据”
  柴小芽是南湖区凤桥镇三星村的生猪养殖户,当村里要拆她的猪棚时,她气冲冲地说:“大家都养猪,凭什么拆我的不拆他的?凭什么我们镇拆得多,别的镇拆得少?”
  拆猪舍是否有依据?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是否有必要?嘉兴市委、市政府算了两笔账:首先,以新丰镇为例,2012年全镇农民养猪收入在6000万元左右,各级财政投入仅治污费一项就达3880万元,2013年农民养猪收入预计在5000万元左右,各级财政投入已达12346万元;其次,据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嘉兴市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和氨氮量分别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40.9%和30.6%,在养殖重点地区,以畜禽养殖业污染为主的农村农业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给嘉兴市水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两笔账让广大养殖户清醒地认识到,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嘉兴迫在眉睫的一场“硬战”。然而,怎么拆、拆哪些?减多少才是合理的?规模养殖的标准是什么?……接踵而来的问题成为推进“三改一拆”行动首先要突破的关键。
  2013年5月29日,省人大通过《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决定》,为推动生猪养殖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撑。
  6月18日,嘉兴结合自身实际,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省人大关于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决定的实施意见》,根据畜禽养殖业发展与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确定和严格限制畜禽养殖规模、总量,加紧编制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明确了畜禽禁养区和限养区范围,具体细化到镇、村、组,做到边界清晰、范围明确,并向社会公布。
  《关于扎实推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意见》、《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目标责任书》、《关于编制生猪养殖业专项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生猪养殖业提升行动的通知》……一项项法规政策的出台,让猪舍拆违和减量提质变得有理有据。
农户退养有“路”
  年关将近,海盐养猪大户陆建明算起一年的总账。让他宽慰的是,尽管拆除了1200平方米的猪舍,饲养量也从原先的4000多头降到了2000多头,但得益于葡萄的产出,今年的收益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也坚定了他继续深入发展种养结合模式的信心。“一下拆掉那么多猪棚,我很担心能不能赚得回来。”陆建明说,为了消纳猪粪,他去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流转土地种葡萄,没想到葡萄还没熟,“三改一拆”的农业专家服务团就找上了门。“一说到拆猪棚,农民最先想到的就是以后怎么办。”海盐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良说,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陆建明拆掉了违章猪舍,减少了生猪养殖量,还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开始种植蔬菜,同时充分利用葡萄园空间,培育蝇蛆养鸡,实践生态立体农业。
  如何让养殖户无后顾之忧地拆?如何让农民退养转产增收?如何引导科学养殖,构筑起新型的畜牧产业体系?以退养转产、转移就业、创业创新为重点,嘉兴不断健全转产帮扶机制,对退养转业农户免费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支持其到二、三产业就业创业,确保农民退养转产之后有路可走。为此,全市党员干部、农技专家齐上阵,劝说、答疑、解惑、引导、帮扶,使得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有方法,合力助推嘉兴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据统计,截至2013年11月30日,该市涉及退养转产转业农户29685户,其中24417户的猪舍已拆除;涉及转产转业农户20109人,其中95%以上已实现再就业。
  引导养殖户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大力推广猪—沼—田、猪—蝇蛆—家禽—田等种养结合、养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嘉兴已涌现出桐乡昱润、海宁宏欣、海盐海兴等生态循环发展典型。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着力构建涵盖饲料配送、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品销售等多主体联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推动整个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环境修复有“时”
  退养转产的同时,做好畜禽排泄物的治理和推进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的建设,成为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推动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截至2013年11月底,嘉兴市共完成3.6万多家生猪养殖场(户)的治理设施改造,建设沼气池40.2万立方米、沼液池61万立方米、雨污分离设施77.4万米,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65个。2013年1-11月份,全市收集畜粪55.2万吨;生产初级有机肥15.8万吨,直接供应基地或农户使用7.7万吨。据有关监测显示,2013年1-11月份嘉兴市区及各县(市、区)水质中COD等均比2012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氨氮水平同比下降了20%。
  据嘉兴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海盐、南湖等地已通过一事一议、制定政策等方式明确了排污费的收取。目前,全市正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母猪每头每年50元、“过路猪”每头30元、其他出栏肉猪每头10元的标准收取生猪养殖污染处置费。
  日前,南湖区余新镇和新丰镇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已投入试运行,海盐县采用高温化制工艺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厂已经开工建设,桐乡市创新采用蝇蛆分解病死猪工艺的处理工厂也已投入试运行,平湖市确定了高温炭化的处理工艺,这些标志着嘉兴市病死畜禽处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加快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加大监管力度,完善长效机制;培育新型主体,提升产业层次;推广农牧结合,倡导生态养殖;加快智慧畜牧业建设,促进畜牧业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科学化……为促进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嘉兴将持续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坚决打好这场生猪养殖业转型发展攻坚战。 薛佳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