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裕

2013,浙江种植业稳步提升

  □记者 王美华
  雨雪冰冻,台风暴雨,高温炙烤……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2013年,浙江种植业在全省农业战线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又获大胜。记者近日从浙江省农业厅了解到,2013年,我省坚持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八项增收举措,有效应对并努力减轻雨雪灾害、高温干旱和强台风等对种植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层次,全省种植业生产总体发展平稳。粮食生产呈较好发展态势,播种面积自2010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后止跌回升,经济作物基本保持稳定,“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裕。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880.61万亩,比上年增加3.2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733.9万吨。茶叶预计产值达131.4亿元,蔬菜播种面积基本稳定,水果增产增值,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总体保持稳定。
扩面挖潜,全力稳定粮食生产
  2013年,我省在抓好粮食生产年度目标任务和责任考核落实的基础上,省农业厅联合省统计局向各设区市政府通报各市粮食生产统计监测情况,加强对全省粮食生产统计的日常监测。粮食生产政策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并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监督监管。据统计,今年省以上财政粮食生产扶持资金同比增20%左右。在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下,粮食生产产业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也得到提升,全省全年新建水稻育供秧中心125个,新增年育供秧能力42.05万亩,新建稻谷烘干中心145个,新增服务水稻面积31.5万亩。为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省农业厅联合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制定下发《关于协同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意见》。同时,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重点调研,分析问题,研究相关对策措施,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与管护。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粮食功能区4982个,面积465.15万亩,累计认定千亩以上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99个。旱粮生产也是2013年的一大亮点。省农业厅通过调研分析我省旱粮生产现状、潜力,争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促进旱粮生产发展的意见》,细化具体实施办法,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分解落实2014-2017年全省100万亩旱粮扩种任务,提出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计划、规范和要求。
统筹兼顾,稳步提升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转型升级是提升我省种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是深入调研分析茶果蔬等7个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形成各产业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初稿。二是推进27万亩保障型蔬菜基地和10万亩精品果园建设。全省建成示范性蔬菜育苗场3个、保障型蔬菜基地15.3万亩,新建精品果园11.55万亩。三是推进标准化名茶厂建设,组织评定省级标准化名茶厂48家。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子项目“名茶连续化自动化加工生产线应用与示范”,新建名茶连续化自动化示范生产线22条,新增名优茶产能660吨。四是推进标准棚菇棚改建和集约化菌棒中心建设,全省改建标准菇棚5100个,建设规范化菌棒集约生产中心110家,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占全省食用菌总量约30%。五是抓好中药材质量安全。完善浙贝母无硫加工技术要点,杜绝浙贝母硫磺熏蒸问题。首次开展全省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评定信用等级A级以上生产基地24家,铁皮石斛产品抽检合格率从去年的79.3%提高到97.1%。六是抓好春蚕用种质量管理,监督销毁农业部蚕种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蚕种,确保蚕种质量安全。提出并落实春秋两季省级储备蚕种动用方案,缓解杭州、湖州等7市县蚕种供应缺口问题。七是抓好种植业标准园建设和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加强项目实施指导和督促监管,以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基础,切实强化耕地质量建设
  深入实施千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2013年,新增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55万亩,完成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地力培育561.9万亩次,累计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2753亩,完成地力培育1981.3万亩次。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抓好商品有机肥补贴政策的全面落实,我省组织实施全年50万吨、250万亩商品有机肥推广任务,稳步提升耕地地力。同时,合力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循环,逐步建立各类农牧对接信息档案,研究种植业基地生态消纳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排泄物初步方案,推进全省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方案落实。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