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版:浙江种植业

桐庐冬种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隆冬时节,寒气袭人。但来到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桐庐县瑶琳镇大洲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只见整齐的田垄上一畦畦油菜长势喜人,与不远处的青山绿水构成了一幅优美画卷。
  在这千余亩油菜地里,栽有“浙大619”和“中双11”两个高产品种,具有品质优,丰产性好的特点。细看之下,出苗整齐度和均匀度都很高,几乎看不到缺苗断垄。
  “每年春天都有很多游客来看花,还都带着照相机呢。”刚从地里回来的皇甫根旺满是期盼地说,待到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又将是一片金黄色的海洋。
  漫步桐庐大地,一路上,广褒沃野到处郁郁葱葱,油菜、蔬菜、绿肥随处可见,那丘挨丘、田接田,不间断、连成片的无垠绿色,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来自县农业部门的一组数据显示,以“两区”建设和农作制度创新为抓手,今冬全县完成冬种面积18万余亩,冬种覆盖率95%以上。其中有9万余亩油菜、1.5万余亩小麦和5.2万余亩蔬菜,还有蚕(豌)豆、马铃薯、绿肥等其它冬播作物。
  粮食生产,冬种是第一战。“分类指导、效益优先、突出特色、挖潜增效”,按照这样的原则,桐庐县制订了不同的“作战”规划。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和农民种植专长,开展规模生产。同时,加强种植户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贩销大户的对接,发展订单农业,解决后顾之忧。
  县农业局工作人员说,去年小麦价格进一步上涨,油菜籽价格回升,为扩种粮油作物打下了经济基础,全县“双低”油菜品种比重达到了95%以上。
  不但价格利好,而且省里新出台了扶持政策。比如,对小麦实行订单生产,每50公斤补贴30元;其它旱粮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业主每亩补贴125元;对果园、桑园和幼疏林地套种旱粮面积100亩以上的业主每亩补贴20元……一项项优惠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冬种种得下,还要长得好。这离不开硬件与软件的共同保障。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农机维护和管理、农用物资供应……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硬件设施愈发完善,叫得应、用得上,确保冬种不误农时。
  在优化生产布局的基础上,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一边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一边推广新技术,指导建设示范方、丰产片、攻关田。如今,每个乡镇(街道)都有1~2个冬种示范基地和3~5块高产攻关田。
  连日来,在百江镇桐庐农发粮油专业合作社的黑木耳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摘黑木耳,往年的冬闲田如今每亩收益可达8000元左右。同时,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在此打工一天大约可以赚八十多元,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可谓“人田两不闲”。
  这正是依托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解决冬季抛荒难题的一个写照。加上地力培育项目的冬季套种及培育,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的良性循环,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我的180多个大棚都已经种满了,还请了很多工人呢。”江南镇桐庐顺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徐松言乐呵呵地说。作为“菜篮子”基地之一,为让有机花菜、番茄、菊花菜、莴笋等蔬菜健康成长,高产栽培技术、节水微灌技术、多层覆盖保温栽培技术都在此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
  粮食与叶菜生产功能区向来是抓好冬季农业生产的示范平台。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冬种覆盖率要达到100%,彻底消灭冬季抛荒现象;现代农业园区和“菜篮子”生产基地生机勃勃,稳定保障冬季农产品供应;一批油菜、小麦、冬绿肥示范方,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高产高效技术及种植模式,可看、可学、可帮、可带……
  “农闲不见闲,冬天不见冬”。蓬勃发展的冬种生产,让冬日的桐庐大地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丰收的希望洋溢在农民的欢声笑语中。
况慧云 滕晶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