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种粮难,扩种早稻更难,如何破解?

三门“双轮模式”让早稻面积大幅增长

  □本报记者 俞圣威
  本报讯 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再加上近年来土地流转费不断上涨等因素,粮食生产扩面增效难上加难。但记者3月14日从三门县农业局了解到,得益于“双轮模式”,该县近3年早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12年为0.69万亩,2013年增至1.04万亩,今年已落实种植面积超过1.6万亩,增幅居全省前列。
  据悉,“双轮模式”是指“早稻—西兰花”轮作+“粮农—菜农”轮换。即在同一承包地,错季栽种早稻和西兰花,实现水旱轮作,粮农和菜农分别享有季节性的土地经营权。
  据该县农业局农技站长任典东介绍,2011年三门早稻种植面积只有3000多亩,而西兰花的种植面积达2万亩。通过“双轮模式”,粮农瞅准西兰花种植闲田期,纷纷与西兰花种植户合作,在西兰花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三门县早稻种植面积连年大幅增长。
  该县健跳镇锡宜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丰和三门县永富谷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为德去年开始“双轮模式”合作。据他们介绍,双方共同流转的800亩土地分工明确,每年4月到7月底,王金丰种植早稻,每亩可收获450公斤,总产值80万元;8月,王金丰退场,李为德的西兰花开始播种,次年3月中下旬开始采收,产值280多万元,利润可达60万元。“留田的西兰花梗、叶翻耕后,可作为有机肥,省下了部分化肥钱,每亩可节本100元,还能使早稻亩产量增加100公斤左右。不仅如此,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我只出四成。”王金丰告诉记者,通过“双轮模式”,早稻亩均效益从700多元提高到近千元。“由于前茬是早稻,水旱轮作效应十分明显,连茬种的西兰花,其菌核病发病率减少50%以上。”作为“双轮模式”的另一受益方,李为德觉得最大的好处就是西兰花的品质明显提升了。
  看得见的效益,让三门县丰安粮油专业合作社也决定今年扩种400亩早稻。理事长马咸友说,“以前想种粮,土地包不到,现在‘双轮模式’让扩种早稻有了现成土地。”
  今年,三门县70%以上的早稻扩种面积是通过‘双轮模式’产生的,“这一模式已成为增加早稻面积的催化剂。”任典东说。
  “‘双轮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早稻种植面积,还能降低合作双方的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使各有种植特长的农户充分发挥专长。”三门县农业局局长程观顺表示,除了所述好处,近两年三门农田的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了,这种多元化、轮作互补的种植模式,给三门农业带来了新希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